排序
《老子》55_06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嗄’,即今之‘啞’字。···《老子》此语,谓婴儿終日啼號而声不嘶啞者,由于无所用心,可止则止,未尝寓喜怒于其间而和气不散也。”
《老子》55_06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道德真经集注》云:‘弼本嗄作噫;’又引弼曰:‘无争欲之心,故終日出声而不噫也;’是弼本‘嗄’作‘噫’。《释文》出‘不嗄’二字,云:‘一迈反,气逆也,又于介反,而声...
《老子》55_06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嗄’,河上、柰卷作‘啞’,傅作‘歎’,严作‘嚘’。按:《庄子·庚桑楚篇》‘儿子終日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释文》:‘嘷’本又作‘號’,‘嗄’本又作‘嚘’。古抄卷子本...
《老子》55_06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当作“嗄”也。《广韵》“嗄”字引《老子》正作“終日號而不嗄”。许抗生、张松如、沙少海、张舜徽、陈鼓应、任继愈校为“嗄”,是。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小组、帛书《老子甲、乙...
《老子》55_06_校笺_13_苏辙
苏辙云:“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儿汨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道无形体,物莫得而见也,况可得而伤之乎?人之所以...
《老子》55_06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云:“終日號而不嗄,乃和之至。盖和者,主于气也。”
《老子》55_06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號’,平声。‘嗌’,音益,咽也。‘嗄’,所讶切,声破也。”
《老子》55_06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高翿‘而’下有‘嗌’字。”
《老子》55_06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作‘終日號而不嗄’。彭耜曰:‘古本无嗌字,嗌不嗄,《庄子》之文,后人溷于《老子》,所不取。’按:《谷神子》、李约皆有‘嗌’字,即耜所云相沿之误也。‘嗄’本又作‘...
《老子》55_06_校笺_07_俞樾
俞樾云:“‘歎’,即‘嗄’之异文。扬雄《太玄经·夷》‘次三日,柔婴兒於號,三日不嚘’;是扬所见《老子》作‘嚘’也。”
《老子》55_06_校笺_08_易顺鼎
易顺鼎云:“毕氏《考异》从傅奕本作‘数’,引《太玄经》、《玉篇》证之。鼎按:《庄子·庚桑楚篇》云:‘終日號而嗌不嗄’,正本《老子》之文,较之《太玄经》、《玉篇》,更为近古可据。‘嗄...
《老子》55_06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宋河上、柰卷作‘啞’,《一切经音义》八八作‘嚘’,各本作‘嗄’。《庄子·庚桑楚篇》引‘嚘’作‘嗄’。(陆曰:‘本又作嚘,崔作喝’。)寻陆谓‘而声不嗄,当作噫’,是...
《老子》55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終曰號而不发,和之至也”,“冬”作“終”(上古字少,无“終”字,以“四时尽”之“冬”字为“終”字,“終”则为后起字),“日”误写为“曰”;“发”,“当为憂之省,...
《老子》55_06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終日號而不嗄’,‘嗄’一迈反,气逆也;又于介反。‘而声不嗄’,嗄当作‘噫’。”
《老子》55_06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纂微、司马、苏、曹、达真、陈并无‘嗌’字。纂微、苏、曹、陈下无‘也’字。‘嗌’音益,咽也。黄茂材云:‘古本无嗌字。’而嗌不嗄,《庄子》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