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6_04_校笺_14_古棣
古棣云:“易顺鼎之错,除断言四章王弼无注为失检之外,就是迷信《文选》注,而未加分析。《魏都赋》李善引《老子》是注‘世笃玄同’的,本文与‘塞其兑’等六句无干,自可节引,省此六句。《运...
《老子》56_04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校“銼”为“剉”,非是。“剉”则为“挫”之假借,但非《老子》故字,《老子》故字当作“銼”(cuò),意为消磨、折去、挫折。《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銼,折也,摧也。...
《老子》56_04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诸家之解,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我认为《老子》此处用“紛”,乃是楚方言意义的“紛”也。扬雄《方言》卷十云:“紛,怡喜也。湘潭之间曰紛怡,或曰巸已。”敦璞注:“巸已、嬉怡二音。...
《老子》56_04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四章王注:‘鋭挫而无损,紛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塵而不渝其真;’是明系‘挫其鋭···’四句之注,何得谓无注。又《文选》注乃约引此文,亦不可举以为证也。易说非是...
《老子》56_04_校笺_03_王安石
王安石云:“‘挫其鋭’,‘同其塵’,此文两见。盖《道德经》莫不皆如此。”
《老子》56_04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紛’,王弼作‘分’,《谷神子》作‘忿’。”
《老子》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遂三本作‘忿’,盖‘紛’为‘忿’之借字。”
《老子》56_04_校笺_06_陈柱
陈柱云:“‘光’、‘塵’义相反,知‘鋭’、‘分’义亦相反。‘分’,物之大而可分者也。《说文》:‘坋,麤也,坋从分声;’是‘分’有大义之证。鋭小者挫之,则无所特高;麤大者解之,则无所...
《老子》56_04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紛’,赵、馆本、易州作‘忿’,张之象作‘分’。譣弼注曰:‘除争原也;’河上注曰:‘紛,结恨不休者;’成疏曰:‘释恚怒也。’是王、河上、成皆作‘忿’。”
《老子》56_04_校笺_08_王卞
王卞云:“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紛’字均作‘忿’。按第四章‘解其紛’之‘紛’字,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亦作‘忿’,注云:‘忿,结恨...
《老子》56_04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景福、高翻亦作‘忿’,刑玄、磻溪、柰卷、赵作‘紛’。按:《吕览·慎大篇》‘紛紛分分’,注:‘恐恨也;’疑‘分’为‘棼’字之省字。《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
《老子》56_04_校笺_10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此六句皆已见前,疑为复出。‘挫其鋭··’四句,与《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无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选·魏都赋、运命论》两注皆引《老子》...
《老子》56_04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又云:“剉鋭解紛,和光同塵,正说玄同之义,不得无此四句。”
《老子》56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坐亓閲,解亓紛”,“坐”为“銼”的近音假借(二字上古皆为歌部),或是“銼”的误省,《甲本释文》校为“挫”;“閲”,《甲本释文》校为“鋭”;两“其”字皆作“亓”。...
《老子》56_04_校笺_12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乙本并有此六句,知非后人误衍。惟甲、乙本作‘挫其鋭而解其紛’在‘和其光,同其尘’之上,与今本异耳。塞兑閉門,谓人君閉明塞聪也;挫鋭解紛,谓人君摧折己之锋芒,消除...
《老子》56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挫其鋭’,‘挫’,子卧反;‘鋭’,悦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