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3_01_校笺_03_王弼
王弼云:“以无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极也。”
《老子》63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无為’、‘无事’、‘无味’皆指‘道’而言也。‘无為’,言其虚;‘无事’,言其静;‘无味’,言其淡。本皆自然而致之,守之、甘之,则在乎人,故不可不曰為、曰事、曰味也。·...
《老子》63_01_校笺_05_奚侗
奚侗云:“道至虚无為,能致虚极,是為无為也;道至静无事,能守静笃,是事无事也;道至淡无味,能安淡泊,是味无味也。”
《老子》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三章:‘為无為,则无不治’,即此‘為无為’之义。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即此‘事无事’之义。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即此‘味无味’之义。三句词异谊...
《老子》63_01_校笺_07_高亨
高亨云:“‘味无味’当作‘知无知’。盖古文‘知’字或有作‘呋’者,反文也。‘呋’、‘味’形近,故讹作‘味’耳。‘為无為’者,以‘无為’為為也;‘事无事’者,以‘无事’為事也;‘知无...
《老子》63_01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后汉书·荀爽传》引首二句并同·.··疑‘味’字乃‘知’字倒植而误。‘知无知’,即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之旨。”
《老子》63_01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过去解此经文,皆把‘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即所谓‘為所无為,事所无事,味所无味’。果真如此,则同下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语谊全不相应,故...
《老子》63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味无味”,帛书甲本即作“味无未(味)”。若“味”为“呋”之形误,则帛书甲本后之“未”,显为“味”之古字或“味”之省,不可能是“咴”之假或“”之省,故“味”...
《老子》6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无味”之“味”作“未”,则為“味”的古字,《说文》云:“未,味也。”帛书乙本作“為无為,□□□□□□”,损掩后两句,《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释文》。《文子·...
《老子》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因成循故,无所造作。不预设备,除烦省事也。深思远虑,味道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