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7_03共18篇

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帛书老子校订文)

《老子》17_03_校笺_1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陆《音义》书‘次侮’二字,则陆亦作‘其次侮之’。磻溪、馆本并不重‘其次’二字。赵写‘侮’字作‘母’。”
03911

《老子》17_03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蒋说“畏”、“侮”二字“义不相关”,应“分成二个阶级”,诚是;但謂“重其次”二字,是欠妥。譣帛书甲、乙本,则作“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即为“大上··...
0328

《老子》17_03_校笺_15_王弼

王弼注云:“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不能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0416

《老子》17_03_校笺_16_范应元

范应元注云:“大朴既散,人伪日生,又其次之君,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虽畏之,而亦侮之也。苏曰:‘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
02513

《老子》17_03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其次侮之’,彭本无‘其次’。”
0549

《老子》17_03_校笺_17_刘清源

刘清源云:“又其次则‘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侮之。”
0528

《老子》17_03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陈象古作‘其次畏而侮之’。明皇、陆希声并作‘其次畏之侮之’。”
03714

《老子》17_03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大上”以降,君主以仁义治世,民众则得以親譽之,即“大道废,案有仁义”(下章文),故所謂“其次”者。再降之,仁义不足以为治,则继以刑罚,民众则畏之,所以謂再“其次”。又降之...
04314

《老子》17_03_校笺_08_纪昀

纪昀云:“‘其次侮之’,按:《永乐大典》无‘其次’二字。”
03910

《老子》17_0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吕、赵同开元(‘其次畏之侮之’)。”
0325

《老子》17_03_校笺_10_于省吾

于省吾云:“何氏校刊,诸本无下‘其次’二字。纪昀謂《大典》‘侮之’上无‘其次’二字。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其次親而譽之’,河上本‘而’作‘之’,是也。诸石刊本同。(...
0505

《老子》17_03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畏’、‘侮’二字,谊不相关,在道德衰降上分成二个阶级,故重‘其次’二字。《释文》出‘次侮’二字,可证王本重‘其次’二字。诸本不重,非是。按:此謂其次之世,为君者见...
03813

《老子》17_03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傅奕如此。范与景龙、开元、道藏龙兴碑本、《永乐大典》王本皆作‘其次畏之,侮之’。道藏、武英殿两王本,则作‘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0828

《老子》17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次侮’,侮,亡甫反。”
03112

《老子》17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其次畏之,侮之’,司马、五注、达真、叶、程‘侮之’上并有‘其次’字,陈(象古)作‘其次畏而侮之’。”
04611

《老子》17_03_校笺_04_李道纯

李道纯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
04812

《老子》17_03_校笺_05_薛蕙

薛蕙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一无下‘其次’二字。”
0289

《老子》1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其次畏之,其下母之”,“母”为“侮”之假借(“母”,明纽之部;侮,明纽侯部;二字可双声假借),《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同甲本,唯“其”作“亓”。今从《甲本释文》...
0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