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9_02共7篇

绝仁弃义,而民復孝兹。——(帛书老子校订文)

《老子》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

严可均云:“‘絶民’,各本作‘絶仁’。”水海按:景龙本“絶民”之“民”字涉及上下文“民”字而误。
0419

《老子》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絶仁棄义,民復孝慈’,《晋书·李充学箴》引‘民’作‘家’。” 又,河上公注云:“絶仁之见恩惠,棄義之尚华言。‘民復孝慈’,德化淳也。”
0559

《老子》19_02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前章云‘大道廢,有仁義’,此云‘絶仁棄義,民復孝慈’者,明大道之世,所谓玄同,民无私亲,悉皆慈孝,故理至则迹灭,事当而名去。今六纪廢絶则孝慈名彰,若絶兼爱之仁,棄裁非...
04115

《老子》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

范应元云:“仁義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乱民。盖仁義之名显,则寝失自然之本也。上失自然,则下生人僞,民鲜貞良,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
0277

《老子》19_02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仁義顺乎自然,孝慈根于天性,皆不能有意强為,强為则失其真,浸假而天下皆假仁義之名以行其私焉。《史记·鲁仲连列传》:‘昔者齐威王尝為仁義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夫仁義...
0539

《老子》19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同,后句作“民復畜兹”,无“而”字,“畜”為“孝”之假借(上古二字皆為晓纽),《甲本释文》已校改;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遂州本、(唐)李荣本无“而”字,“民”...
0339

《老子》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絶仁棄義,民復孝慈’,‘復’音服。‘復’,反也。”
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