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9_04_校笺_14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经文相同,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首句‘此三言也’,今本多作‘此三者’,或谓‘三者’。所谓‘三言’,系指前述之‘聖智’、‘仁義’、‘巧利’而言。虽说‘三言’、‘三...
《老子》19_04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作“三者”不如作“三言”义切。“者”为特指代词,和数词“三”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三种说法”、“三种言论”等。可知“此三者”即代“此三言”。作“三言”就更直接恰切表达了经意...
《老子》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
唐玄宗注疏云:“‘三者’,谓‘三絶’。此三者但令棄絶,未示修行,故以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屬者,在下文‘見真素’、‘抱淳樸’、‘少私邪’、‘寡贪欲’也。” 又,桂君五十郎云:“此节...
《老子》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
易顺鼎云:“《文子》引‘絶學无憂’在‘絶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是,盖与三‘絶’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或谓‘绝聖棄智’以下,皆以两句足义,此止一句,恐非。不...
《老子》19_04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通行本经文作“此三者”,譣帛书甲、乙本作“此三言也”,虽文稍异,然其义同,且“此三言”指上文“三絶”,文谊亦坐实,故“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為原经文无疑。徐梵澄谓:“‘此三...
《老子》19_04_校笺_11_高亨
高亨云:“按:‘以’,因也。‘為’读為‘虚僞’之‘僞’。‘為文’,即僞文也。‘三者’,‘絶聖棄知’一也,‘絶仁棄義’二也,‘絶巧棄利’三也。言所以如此者,因虚僞之文不足以治国也。五...
《老子》19_04_校笺_12_于省吾
于省吾云:“按:‘為’、‘僞’古通。《尚书·尧典》‘平秩南僞’,《史记·五帝本纪》作‘南為’。《礼记·月令》‘毋或作為淫巧’,注‘今《月令》作為诈僞’。‘文’读《荀子·儒效篇》‘取...
《老子》19_04_校笺_13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周语》:‘以文修之;’韦注:‘文,礼法也。’此‘文’亦為礼法,即指上文‘聖智’、‘仁義’、‘巧利’三者而言。‘此三者以為文不足’,谓以上言三者為礼法,不足以治天下...
《老子》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三者,以為文不足也’,古本。王弼同古本。谓‘聖知’、‘仁義’、‘巧利’三事,所当弃絶者,以為文不足以化民,当反其本矣,不可使文胜质也。”
《老子》19_04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古本作‘以為文而未足也’。”
《老子》19_04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御注‘為’上有‘以’字。”
《老子》19_04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吕(知常)等同王弼(作‘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老子》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
罗运贤云:“《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此三者’。”
《老子》19_04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二本均无‘以’字。”
《老子》19_04_校笺_09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遂本‘此三者言為’,景本‘此三者為’,敦本‘此三言為’。”
《老子》19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作‘此三者,為文不足’。各本并作‘此三者,以為文不足’。范谓‘王弼同古本’,则王本亦作‘三者,以為文不足也’。今譣王注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则王...
《老子》19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同。今从甲、乙本。范应元本无“此”字,“言”作“者”,无“也”字,“未”作“不”,“足”后有“也”字,谓“三者,以為文不足也”。遂州本“言”作“者”,无“也”字...
《老子》19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司马作‘以為文而未足’,程无‘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