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7_05_校笺_10_吴澄
吴澄注云:“‘繩’、‘約’,索也。合之而成体曰繩,用之而束物曰約。结系者必用繩約,然常人所为尔。有道者观之,则岂謂之善哉?善結者,以不結为結,故无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
《老子》27_05_校笺_11_明太祖
明太祖云:“‘吾’有天下,而守在四夷,民安物阜,君臣同心,军民遂其生而同其志,‘吾’雖无關鍵、繩約而結者,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所以善閉善結者,皆譬言道养天下之人,则天下之人为‘吾’...
《老子》27_05_校笺_12_严復
严復云:“《南华真经·养生主》一篇,是此章注疏。其所以‘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皆不外依乎天理;然何以能依天理,正有事在也。”
《老子》27_05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易州、赵写无‘者’字。臧疏无‘者’字、‘而’字,臧疏‘解’上有‘以’字。”
《老子》27_05_校笺_05_蒋锡昌
蒋锡昌云:“《淮南子·道应训》引上句及此句同此(王弼本),足证范本之误。按:《说文》:‘繩,索也;’‘約,缠束也。’是二者皆用以为束之物也。”
《老子》27_05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繩約’为连文,《庄子·骈拇篇》:‘待繩約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約’字亦是索,‘繩約’犹今言繩索。《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挥曰:‘人寻約,吴发短。’杜注:‘約,繩...
《老子》27_05_校笺_07_古棣
古棣云:“‘繩’,帛书乙本作‘’(甲本缺文)。‘’即‘繩’字之误。‘繩約’,即繩索。《说文》:791道篇校笺译评‘繩,索也;’‘約,纒束也;’是‘繩’、‘約’皆謂用丝繩捆物也。···...
《老子》27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徐大椿本“約”、“結”二字字序误倒,当改。帛书本作“纁約”,“縲(mò)”,“纆”的异体,繩索之谊。《说文·系部》:“,索也。从系,黑声。”段玉裁注:“今字从‘墨’。”《玉...
《老子》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夫坐忘遗照,深契道原于诸法中,尽能不滞系心于此,故云善結。夫用繩約者,繩散则約解。以道結者,心静则道冥,适使万缘尽兴,终能一无所染,虽无繩索約束,岂可解而散呼?故云‘...
《老子》27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无纁”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御注本、楼正本、唐玄宗疏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苏辙本、邵若愚本、...
《老子》27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善結’,司马下并有‘者’、‘乎’。‘而不可解’,陈‘而’作‘故’。”水海按:彭謂司马光本“善結”下有“乎”字,则有误。
《老子》27_05_校笺_03_奚侗
奚侗云:“范应元本上句捝‘而不可開’四字,此句捝‘而不可解’四字,遂至无韵。”又云:“《庄子·骈拇篇》:‘待繩的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附离不以胶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