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2_02_校笺_17_张默生
张默生云:“‘小’字,指道体而言。道体是至精无形的,故可说是‘小’。但此‘小’字,不是普通大小之‘小’,因有时从另一方面看,此‘小’字又可说是‘大’了。下章有云:‘常无欲,可名於小...
《老子》32_02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开元、吕、林、苏、葛‘莫能’作‘不敢’。”
《老子》32_02_校笺_18_叶秀山
叶秀山云:“太大的东西看不清,太小的东西也看不清,都是‘恍恍惚惚’。‘道’就其‘小’、‘精’、‘微’而言,很像古希腊早期理解的‘灵魂’(Φuxy)。这个‘Φuxy’原初是指人的‘(呼吸)...
《老子》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无‘也’字。”
《老子》32_02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樸’,易州、宋河上作‘朴’,彭、范、张之象同此(‘樸’)。罗卷‘莫’作‘不’。宋河上及各本并作‘不敢臣’。伦谓‘敢’字讹。《淮南子·道应训》‘故莫敢與之争’,《治...
《老子》32_02_校笺_10_高亨
高亨云:“‘天下莫能臣’,‘臣’下王本原有‘也’字。河上本、傅本皆无。今据删。按:‘也’字衍文,以‘臣’、‘賓’均为韵知之。”
《老子》32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作“而天下弗敢臣”。因上句谓“樸雖小”,下句意义有转折,所以用转折连词“而”,以與上句的“雖”相应,遂构成转折复句。通行本无“而”字,盖传抄中误遗也。又“弗”...
《老子》32_02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樸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为物,愦然不偏,近於无有,故曰‘莫能臣”...
《老子》32_02_校笺_1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樸,妙本也。语其通生,则谓之道。论其精一,则谓之樸。故云小尔。而应用匠成,通生一切,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尔。”成玄英疏注:“樸,淳素也;小,微妙也。言纯樸之道,...
《老子》32_02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樸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樸未散,则雖小,足以为物之君。樸散则为器,器则雖圣人,足以为官长而已。故曰‘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老子》32_02_校笺_15_苏辙
苏辙云:“樸,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容毫末,此所以雖小而不可臣也。”
《老子》32_02_校笺_16_范应元
范应元云:“‘道’常无名,固不可以小、大言之,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故强为之名曰‘大’,复以其细无不入,故曰‘小’也。然雖以小而言之,天下亦莫能臣使之也。”
《老子》32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楃唯□,□□□□□□”,“樸”(今简化作“朴”)假作“楃”(上古二字皆为屋部,属叠韵假借),“雖”(简化作“虽”)假作“唯”(上古二字皆为微部,为叠韵通假),损...
《老子》32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天下莫能臣也’,河上本作‘天下不敢’。”
《老子》32_02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莫能臣’,纂微、司马、苏、曹、陈、程并作‘不敢臣’。”
《老子》32_02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一无‘樸雖小’,古本作‘莫能臣’也。”又云:“以其未彫未琢,故谓之‘樸’。以其曰希曰微,故谓之‘小’。···一为萬主,而萬为之賓,又孰有臣樸者哉?...
《老子》32_02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天下莫能臣也’,按:河上公注本作‘天下莫敢臣’。”水海按:譣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王羲之书河上公本、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皆作“天下不敢臣”。河上公注云:“道樸雖小,...
《老子》32_02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樸雖小’,御注作‘撲’,王弼作‘樸’。‘天下不敢臣’,王弼作‘天下莫能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