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2_05共17篇

民(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帛书老子校订文)

《老子》32_05_校笺_14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天降甘露善瑞,则萬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
0229

《老子》32_05_校笺_1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天降甘露,惠施无心,人无命令,自均若一,亦如王侯称物平施,无偏无党,即惠化而大同,自东自西,亦何思而不服。”
02413

《老子》32_05_校笺_16_苏辙

苏辙云:“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脗然被于萬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如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賓萬物也。”
04114

《老子》32_05_校笺_17_吴澄

吴澄云:“道之功普遍於天下,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雖无人使今之,而自能均及於萬物。萬物生畜,於此道之中,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而萬物咸賓焉。”
03910

《老子》32_05_校笺_09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唐韩鄂《岁华纪丽》引作‘民莫之合而自均’,‘令’疑‘合’字之误。‘莫之合’,即听其自然之意也。言天地相合,则甘露自降,若民则莫为之合,而亦且自均,极言无为之效耳。”
05110

《老子》32_05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彭、张嗣成、二赵、吴、潘、易州‘民’作‘人’。成疏曰:‘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是成亦作‘民’。伦谓‘人’字,唐避太宗讳改也。‘之令’盖‘之合’之讹,譣义‘合’字是...
03211

《老子》32_05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人’字诸王本作‘民’,傅本作‘民’。室町本‘均’下有‘焉’字。按:《玉篇》:‘均,平也,等也。’《周礼》‘均其稍食’注云:‘均,猶调度也。’又《字林》:‘均,田也。’...
0279

《老子》32_05_校笺_12_古棣

古棣云:“帛书甲文、傅奕本‘人’作‘民’,河上公本(指王羲之本和嘉靖刊河上公本)作‘人’,唐以后传本有三十四种作‘人’(据蒋锡昌统计)。《老子》书用‘人’、‘民’虽不甚严格区别,但...
02712

《老子》32_05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是也。《老子》故书当作“人莫之令”。其中之“人”,河上公古本(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即如此,唐本多有作“人”者(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即上承河上公古本,并非避唐皇帝李世...
04913

《老子》32_05_校笺_03_薛蕙

薛蕙云:“‘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一作‘人’。”
0346

《老子》32_05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自均’,古本下有‘焉’字。”
03515

《老子》32_05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按:‘民’,《永乐大典》作‘人’。”
0466

《老子》32_05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民’作‘人’。”
0255

《老子》32_05_校笺_07_严可均

严可均云:“‘人莫之令’,河上作‘民莫之令’。”
01028

《老子》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民’均作‘人’,广明、景福二本‘均’下有‘焉’字。”
03013

《老子》3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民莫之□,□□□焉”,前句损掩“令”字,后句损掩“而自均”三字,《甲本释文》皆已校补;乙本前句作“□□□令”,损掩“民莫之”三字,《乙本释文》已校补,后句同此。...
0317

《老子》32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人莫之令,而自均’,李:‘令,力政切,敬命也。’司马‘人’作‘民’。”
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