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5_04共16篇

故道之出言也,曰:——(帛书老子校订文)

《老子》35_04_校笺_13_古棣

古棣云:“应作‘出言’。‘言’字與下句‘視之不足見’谐韵,作‘出口’误。唐以后各本,作‘出口’者,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帛书甲本、乙本皆作‘故道之出口也,曰’,许抗生从之,误。...
07110

《老子》35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道之出言’,纂微、司马、苏、陈、清源、黄、程‘言’并作‘口’。”
07115

《老子》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

黎子耀云:“‘故道之出言也,曰’,‘故’,通古。‘言’,今本作‘口’,盖由‘言’之缺损。句中‘曰’字,今本脱。”
05411

《老子》35_04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出言’,王弼同古本。”水海按:譣今王弼注文,谓“而道之出言”。可知王弼注本作“道之出言”。
08610

《老子》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数句,帛书甲、乙本最为完足,今据写正。甲、乙本并作‘出言’,乃原文也。他本作‘出口’者,乃由‘言’字缺烂而为‘口’耳。惟帛书‘道之出言也’句,上有‘故’字,下有‘曰’...
0375

《老子》35_04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出口’,古本、龙兴观碑次解本‘口’并作‘言’。”
0339

《老子》35_04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作“出言”,诸家基本无异义,今不论。至于“道”前“故”字,绝不能无。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但却为反比关系(見上文引严復语)。所以“故”字“猶但也”,转折连词也...
0388

《老子》35_04_校笺_06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言’并作‘口’。”
04611

《老子》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

严可均云:“‘道出言’,御注、河上、王弼作‘道之出口’,傅奕作‘道之出言’,下‘視’、‘聽’、‘用’三句各本皆有‘之’字。”
0679

《老子》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口’作‘言’。”
03212

《老子》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

东条一堂云:“‘道之出口’,古本、碑本‘口’并作‘言’。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俱作‘出言’。《释文》出‘尺类反’,合而稽之,王本经文本作‘出言’明矣。其作‘口’者,盖缺上画也。何晏...
06713

《老子》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

陶鸿庆云:“傅奕本‘出口’作‘出言’,据王注言:‘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而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亦云:‘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岂‘言’字阙坏为‘口’...
05215

《老子》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彭、臧疏、易州、罗卷‘言’字同此。成疏云:‘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淡然无味;’是成亦作‘言’。”
05015

《老子》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

柳存仁云:“《道藏》本唐玄宗《疏》误作‘視之出口’。”
0579

《老子》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道之出’,‘出’尺类反。”
0798

《老子》35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甲、乙本。今诸通行本皆无“故”、“也”、“曰”三字。想尔本、顾欢本、景龙本、成玄英本、敦煌丁本、遂州本无“之”字,作“道出言”。河上公本、王弼本、虞世...
0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