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4_02_校笺_12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善建者,建德也。··(见前引文)。能建德抱一,则德之盛,故盛德百世祭祀。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故曰:‘子孫祭祀不輟。’”
《老子》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夫五味之于口,五音之于耳,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惟道之于口,则非味而常淡然耳。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则視之不足見,聽之不...
《老子》55_08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氣者当专氣致柔,今反为心之所使,不能专守于内,则为暴矣。故曰‘心使氣曰强’。上章曰‘守柔曰强’;此‘强’者,非守柔之强,乃强梁之强。夫言岂一端而已,各有所当也。”
《老子》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圣人之利器,常隐於微妙,而不可离於樸也。”
《老子》18_02_校笺_16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道隐于无形,名生于不足。道隐于无形,则无小大之分。名生于不足,则有仁義、智慧差等之别。仁者,有所爱也;義者,有所别也。以其有爱有别,此大道之所以廢也。智者,知也;慧者...
《老子》25_10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云:“‘人法地’,‘王亦大’是也。‘地法天’,‘地大’是也。‘天法道’,‘天大’是也。‘道法自然’,‘道大’是也。盖自然者,犹免乎有因有缘矣。非因非缘,亦非自然。然道之自然,...
《老子》08_01_校笺_0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
《老子》52_08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云:“惟其能用其光,復歸其根,则終身不至于有咎,而能密合常久之道,故曰‘无遗身殃,是謂襲常’。”
《老子》32_07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名者,非道之本也。以其始有所制,则於是有名矣。···以其有所制也,故名随之。故曰始制而有名。有名矣,不止,则用有时而竭,身有时而殆,故尧老而舜摄也。故曰:‘夫亦將知止...
《老子》55_06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云:“終日號而不嗄,乃和之至。盖和者,主于气也。”
《老子》07_02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任萬物之所生。既任萬物之所生,乃能長生萬物,而无生之累也。于天言長,于地言久,则重于久可知也。”
《老子》42_09_校笺_04_王安石
王安石云:“《字说》曰:屋梁两端,乘实如之。物之强者莫如梁。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義也。”
《老子》22_02_校笺_16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海者常处于卑,而為百川之所委,故‘窪則盈’。无春夏之荣华,秋冬之凋落,故‘弊則新’。”
《老子》01_07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云:“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言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謂之玄’。此两者同出而異名者,同出乎神;而...
《老子》59_03_校笺_03_王安石
王安石云:“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然形不可太劳,精不可太用。太劳则竭,太用则瘦。惟能嗇之而不使至于...
《老子》32_02_校笺_1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樸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樸未散,则雖小,足以为物之君。樸散则为器,器则雖圣人,足以为官长而已。故曰‘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老子》09_01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抱持其器之盈者,必易覆。”
《老子》22_07_校笺_0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自伐,則善不丧,故有功。”
《老子》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
王安石云:“寂者,上也;寥者,遠也。寂无遗响,太空寥廓。”
《老子》22_01_校笺_17_王安石
王安石云:“方則易挫,曲以应之,此所以能全也。直則易折,故枉以待之,此所以能直也。”
《老子》04_04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湛’,静也。言其道湛静,虽不见其迹,然又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