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4_02_校笺_13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淵,深也。道之为物,淵深而能萬物;不应于物,而物自恃以生,又能供萬物之求,故曰:‘似萬物之宗。’似者,不敢正名其道也。”
《老子》07_01_校笺_0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長者,言其远也。久者,言其恒也。”
《老子》56_04_校笺_03_王安石
王安石云:“‘挫其鋭’,‘同其塵’,此文两见。盖《道德经》莫不皆如此。”
《老子》19_06_校笺_11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言‘守素’而言‘見素’,不言‘返樸’而言‘抱樸’,不言‘无私’而‘少私’,不言‘絶欲’而言‘寡欲’。盖‘見素’然后可以‘守素’,‘抱樸’然后可以‘返樸’,‘少私’然...
《老子》27_01_校笺_18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无轍迹’。”
《老子》22_02_校笺_16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海者常处于卑,而為百川之所委,故‘窪則盈’。无春夏之荣华,秋冬之凋落,故‘弊則新’。”
《老子》36_02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故欲張者必歙,欲强者必弱,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張皆歸之,而不为彼之所歙。持之以弱,则天下之强皆...
《老子》08_01_校笺_0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
《老子》29_08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安于所安,则能去甚;以俭為宝,则能去奢;以不足自处,则能去泰矣。”
《老子》08_02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云:“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争。衆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
《老子》42_09_校笺_04_王安石
王安石云:“《字说》曰:屋梁两端,乘实如之。物之强者莫如梁。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義也。”
《老子》32_07_校笺_10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名者,非道之本也。以其始有所制,则於是有名矣。···以其有所制也,故名随之。故曰始制而有名。有名矣,不止,则用有时而竭,身有时而殆,故尧老而舜摄也。故曰:‘夫亦將知止...
《老子》16_07_校笺_07_王安石
王安石注:“知其常,则謂之明也。自道之外,皆非常也。道虽真,常无形无名。非有自知之明,鲜有不为物蔽者矣。”
《老子》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
王安石云:“寂者,上也;寥者,遠也。寂无遗响,太空寥廓。”
《老子》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圣人之利器,常隐於微妙,而不可离於樸也。”
《老子》25_10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云:“‘人法地’,‘王亦大’是也。‘地法天’,‘地大’是也。‘天法道’,‘天大’是也。‘道法自然’,‘道大’是也。盖自然者,犹免乎有因有缘矣。非因非缘,亦非自然。然道之自然,...
《老子》23_01_校笺_12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多言数穷,故希言则自然。”
《老子》22_07_校笺_0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自伐,則善不丧,故有功。”
《老子》59_03_校笺_03_王安石
王安石云:“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然形不可太劳,精不可太用。太劳则竭,太用则瘦。惟能嗇之而不使至于...
《老子》07_04_校笺_16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字说》:《韩非子》曰:‘自营为私’,‘背私为公’。夫自营者,未有能成其私者也,故其字为自营而不周之形。故《老子》曰:‘夫非以无私也,故能成其私。’私从禾,从厶。厶,...
《老子》62_06_校笺_07_王安石
王安石云:“立天子,置三公,雖有合拱之璧,先乘駟馬,足以迎贤者之来,而不如坐進此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