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79_04_校笺_04_张松如
张松如云:''善人'当指上文'有德'者,是自善之人,非為善之人也。作'善'是,作'聖'字误。'
《老子》01_07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此两者,既同出而異名,又同謂之玄。···细审文义,当是承上两句‘其妙’、‘其徼’而言,也就是说的无名自在之道的微妙与有名为我之道的运行这两个方面。”
《老子》28_01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溪’字显為‘谿’字之讹。乙本‘谿’字讹作‘雞’。‘谿’字,景福本亦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
《老子》03_01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窃谓《庄子·天地篇》:‘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王弼以庄释老,注曰:‘賢,犹能也。’词显义长,似可从。如取多财义,谓与下文一律,实则是重复了。近人或以为‘尚賢’乃战...
《老子》39_09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竭’,讹作‘渴’。”
《老子》49_11_校笺_07_张松如
张松如云:“景龙、开元皆作‘孩’。··或解‘孩之’為‘一以婴儿遇之’,此苏辙语也。意谓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来对待百姓。蒋锡昌曰:‘言聖人皆以小儿待之,不分别其善不善,信不信也。’又曰:...
《老子》65_02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乙本作‘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甲本‘治’字损掩。如按:此与上文‘將以愚之’句为韵,当如严本作‘以其知之’。”
《老子》41_08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建’,立也。立德,犹云励行之德。‘媮’,他讴切,同‘偷’,媮惰犹云偷薄,盖谓浇薄、怠惰,与立德者励行之意适相反也。是媮偷古通,都可假作‘愉’。《集韵》:‘愉或从媮。’...
《老子》27_08_校笺_11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两句,河上、王、傅俱作:帛书老子校笺译评796‘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范与诸唐本及《淮南子》...
《老子》43_02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近人马(叙伦)、高(亨)、劳(健)、蒋(锡昌)均从之(指刘师培、易顺鼎说)。如按:刘、易所说固辩,而极烦琐;仅凭文字考证,未及义理训诂。且即使王弼亦冠‘出於’二字,仍不...
《老子》57_03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傅、范作‘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下有‘夫’字,当属下句。劳健读作‘以此夫’,非也。帛书甲乙本俱省‘以此’二字,下句以‘夫’字起,此可证劳读傅、范之误也。”
《老子》58_05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无正邪’,‘邪’字傅作‘衺’,马叙伦从之,作为正邪之邪,以实代虚,非是。今诸王本及他本多作‘邪’字。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熟知其極,(其)无正也?’也、邪古通用,此...
《老子》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作為哲人的老子,自我称述说: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万事万物,...
《老子》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忘’、‘妄’都讲得通,但都不及‘亡’字义胜,盖‘得正而毙’、‘无怨恶于天下’,意甚平平;‘不忘’,当即不为人所忘,是必生而有之,为而恃之矣,似非老旨。今译‘不亡’为‘...
《老子》25_05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今验之帛书,王弼实近古本。惟后人每依《韩非子·解老》及《牟子·理惑论》所引,都有‘强字之曰道’句,且《庄子·则阳篇》郭注亦曰:‘而强字之曰道;’遂谓以理而推,‘大’...
《老子》26_05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焦竑《老子翼》及王夫之《老子衍》如此。焦竑用王辅嗣本,盖所据《永乐大典》王本也。帛书甲、乙本及傅、范‘根’作‘本’。河上及唐宋诸本,‘根’多作‘...
《老子》42_10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斅父’或省作‘學父’,义同‘教父’。‘父’训‘始’,训‘本’,或训‘巨’(‘规巨’),谊亦相通。故斟酌众说,语译作‘教學总纲’。”
《老子》13_05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本无‘是謂寵辱若驚’句。”
《老子》69_05_校笺_07_张松如
张松如云:“‘輕敵’,范应元同诸王本作‘輕敵’,六朝写本作‘誙敵’。如按:‘誙’字通作‘詮’,《淮南子·诠言训》注:‘詮,就也。’盖谓往就其敵,先发为主也。‘詮敵’致禍亡寶,正与‘...
《老子》73_04_校笺_1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劳说详辩,甚是。帛书甲本作‘彈而善謀’,乙本作‘單而善謀’,‘彈’、‘單’似均‘墠’之讹,是古本已作‘墠’矣,亦乃‘坦’之借字也。”
《老子》49_10_校笺_07_张松如
张松如云:“‘注’字,顾本成疏:‘河上作注。’···今帛书作‘屬’。《晋语》:‘若先,则恐国人之屬耳目于我也,故不敢。’韦解:‘屬,犹注也。’是‘注’谊同‘屬’,犹今语所说注意也。...
《老子》42_08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人之所教’,这也讲得通,似不必改‘人’作‘天’也。至于下句,似仍当从帛书作‘亦議而教人’,意即凡前人之所教我者,我亦发为議论去用以教人。后世诸本‘義’字正是从帛书中的...
《老子》79_03_校笺_1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徹為周之税法。··《南轩孟子说》卷三引杨时说:'徹者,徹也。盖兼贡助而通用也。'故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方里為井,井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其中為公田...
《老子》55_07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高说是也。···帛书甲本作‘和曰常’,似有捝夺,乙本损掩,只剩一‘常’字,无可据矣。故今从高本写定‘精和曰常’。號而不嗄,和之至,近似合二而一;未会而怒,精之至,近...
《老子》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前云‘不可得而貴’,隔句又云:‘故為天下貴’。‘貴’字疑有误。”
《老子》67_08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為成事長’与‘為成器長’,义近实同。盖‘成事長’与‘成器長’,皆‘為’字宾语。傅等删去‘為’字,已不词;李约复改‘器’為‘其’,更是曲为诠说矣。《释名》:‘成,盛...
《老子》28_04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易、马、高所说极是。今帛书出,可见后人窜改之迹,非但不待魏晋,且复早於汉初,盖自帛书已经有人染指了。不过帛书中尚未见‘知其榮’句,而重见‘知其白’句,其為战国末以至秦汉...
《老子》17_03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傅奕如此。范与景龙、开元、道藏龙兴碑本、《永乐大典》王本皆作‘其次畏之,侮之’。道藏、武英殿两王本,则作‘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32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此章或以‘名’字断句,‘樸雖小’连读;或以‘樸’字断句,‘无名樸’连读,义均未安。王夫之《老子衍》读作‘道,常,无名。’以‘常’與‘道’并列为哲理范畴。蒋锡昌《校诂》则...
《老子》64_03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王弼及《释文》‘判’作‘泮’,乃借如冰泮字,亦与‘判’义相通。惟‘破’字,诸家虽多用之,而不叶于韵,盖误,此奚侗说也。但于思泊先生则谓:‘古韵破歌部,散元部,歌元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