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如

《老子》16_09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不知常,妄;妄,作凶’,帛书如此,惟‘妄’字,甲本假作‘’,乙本假作‘芒’。”
0486

《老子》16_11_校笺_09_张松如

张松如云:“‘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按:劳健《古本考》如此。诸本‘全’均作‘王’,盖自帛书已然。帛书乙本‘王’已模糊,甲本尚清楚。····‘公’、‘王’、‘天’...
0525

《老子》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本‘没’作‘沕’,‘殆’作‘怠’,皆音假相通。”
0246

《老子》17_01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太上,下知有之’,帛书甲本及河上、王、傅、范与诸唐本皆如此。邓锜《道德真经三解》、吴澄《道德真经注》‘下’作‘不’,王夫之《老子衍》从之。···《淮南子·主术训》、《...
0725

《老子》17_02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傅奕如此。范与景龙、开元、道藏龙兴碑本、《永乐大典》王本,皆作‘其次親之譽之’。道藏、武英殿两王本则作‘其次親而譽之’。帛书甲本作‘其次親譽之’...
0877

《老子》17_03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傅奕如此。范与景龙、开元、道藏龙兴碑本、《永乐大典》王本皆作‘其次畏之,侮之’。道藏、武英殿两王本,则作‘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0928

《老子》18_01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大道廢,有仁義’,河上本及开元、敦煌(指英伦本)诸唐本如此。帛书甲本作‘故大道廢,案有仁義’。乙本‘案’作‘安’。甲、乙本俱以‘故’字起句,似紧接上章,这说明《老子》...
09415

《老子》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作為哲人的老子,自我称述说: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万事万物,...
05010

《老子》25_05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今验之帛书,王弼实近古本。惟后人每依《韩非子·解老》及《牟子·理惑论》所引,都有‘强字之曰道’句,且《庄子·则阳篇》郭注亦曰:‘而强字之曰道;’遂谓以理而推,‘大’...
03410

《老子》25_10_校笺_04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这四句一般通读作‘王(原作人,今改)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读得虽然顺口,含义似忒纡曲,王、地、天、道、自然,五者叠相法,实义云何,终觉不甚明了。莫若李约...
0407

《老子》26_03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乙本作‘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通行本)‘榮觀’,河上公注谓宫阙,故释音古乱反。陈景元引一本作‘榮館’,盖亦通假作‘宫觀’之‘觀’。若此,則‘雖’读為‘唯’,‘榮...
06015

《老子》26_05_校笺_14_张松如

张松如云:“‘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焦竑《老子翼》及王夫之《老子衍》如此。焦竑用王辅嗣本,盖所据《永乐大典》王本也。帛书甲、乙本及傅、范‘根’作‘本’。河上及唐宋诸本,‘根’多作‘...
0499

《老子》27_08_校笺_11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两句,河上、王、傅俱作:帛书老子校笺译评796‘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范与诸唐本及《淮南子》...
05310

《老子》28_01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帛书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溪’字显為‘谿’字之讹。乙本‘谿’字讹作‘雞’。‘谿’字,景福本亦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
04911

《老子》28_04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易、马、高所说极是。今帛书出,可见后人窜改之迹,非但不待魏晋,且复早於汉初,盖自帛书已经有人染指了。不过帛书中尚未见‘知其榮’句,而重见‘知其白’句,其為战国末以至秦汉...
0348

《老子》30_06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果而勿得已居’,诸本俱无‘居’字,‘居’,句末助词,与‘乎’同,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及杨树达《词诠》。”
02914

《老子》32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此章或以‘名’字断句,‘樸雖小’连读;或以‘樸’字断句,‘无名樸’连读,义均未安。王夫之《老子衍》读作‘道,常,无名。’以‘常’與‘道’并列为哲理范畴。蒋锡昌《校诂》则...
0258

《老子》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

张松如云:“‘不失其所’之‘所’字,在这里尚未与‘能’字对称,然已具有了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之含义。原‘能知’和‘所知’,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释家以为‘所知’依附于‘能知’...
0485

《老子》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

张松如云:“‘忘’、‘妄’都讲得通,但都不及‘亡’字义胜,盖‘得正而毙’、‘无怨恶于天下’,意甚平平;‘不忘’,当即不为人所忘,是必生而有之,为而恃之矣,似非老旨。今译‘不亡’为‘...
010010

《老子》34_06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诸王本无‘是以聖人’之文。王本不言‘聖人’,而直承上文,其主语当為首句之‘大道’。验之帛书,应以有‘聖人’為是,这是由论述大道之所以‘可名於大’而推及体道的聖人应如何以...
0877

《老子》35_02_校笺_11_张松如

张松如云:“‘往而不害,安平泰’,按:‘太’、‘大’古隶互通,本字当作‘泰’,‘泰’、‘太’一字。蒋锡昌引六十六章‘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之文,解此章‘不害’乃万民不害...
08812

《老子》35_08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既’,尽也。人就食为即,食毕返身而走为既。··七十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正因为道言无味,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是如果真要运...
03213

《老子》36_01_校笺_15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说文》:‘歙,缩鼻也。’有缩义,故與‘張’为对。···歙、翕、噏诸异体,均为通用之字。帛书乙本作‘將欲擒之,必古張之···’甲本‘擒’字讹作‘拾’。‘擒’字当亦‘...
0616

《老子》36_03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將欲去之,必固舉之’,按:帛书‘舉之’,字作‘與之’,‘與’、‘舉’古通用。‘舉’與‘去’正为对。后人以下‘予之’,一作‘與之’,因‘與’字叠见,遂臆改上‘與’作‘興...
010215

《老子》36_06_校笺_1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傅、范、彭诸本如此。按:‘之’字,义猶則也。见《经传释词》,古‘之’、‘則’通用。帛书甲、乙本作‘柔弱勝强’。”水海按:张说从劳健。甲本作“友弱...
08812

《老子》36_06_校笺_22_张松如

张松如云:“能歙之張之,弱之强之,去之舉之(应从帛书本为‘與之`),奪之與之(应从帛书本作‘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張,所弱所强,所去所舉,所奪所予者,有形而剛强者也...
0407

《老子》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道恒无為,而无不為’,诸本俱如此,唯‘恒’作‘常’。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今‘恒’字依帛书。蒋锡昌曰:‘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王夫之亦读作‘道,常,...
07814

《老子》37_04_校笺_11_张松如

张松如云:“‘鎮之以无名之樸,夫將不欲’,帛书乙本如此,惟‘欲’作‘辱’字,当是音假,据今改。甲本无‘鎮之以’三字。傅、范亦无‘镇之以’三字,全句作‘无名之樸,夫亦將不欲’。诸王本...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