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01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70_06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0_06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唯帛书乙本“聖”省写或假作“取”),今从帛书本。《甲、乙本释文》本并皆校改“(huái)”作“懷”,其他诸本皆作“懷”。马叙伦云:“按:‘懷’,当作‘裹’。《...
03614

《老子》70_06_校笺_02_陆德明

<p>《老子》70_06_校笺_02_陆德明</p>-齐物书舍
陆德明云:“‘被’,音备。‘褐’,户葛反。”
0507

《老子》70_06_校笺_03_彭耜

<p>《老子》70_06_校笺_03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被褐’,五注、达真、林(东)‘被’并作‘披’。”
04115

《老子》70_06_校笺_04_范应元

<p>《老子》70_06_校笺_04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披’,音被,衣覆也。‘褐’,短衣也。惟其真知吾道者希少,則吾道貴矣,其他可以智知者,何足貴哉!是以聖人内有真贵,外不华饰,不求人知,与道同也。故曰‘披褐而懷玉’。玉者...
02314

《老子》70_06_校笺_05_张煦

<p>《老子》70_06_校笺_05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吕等无‘而’字。”
0257

《老子》70_06_校笺_06_易顺鼎

<p>《老子》70_06_校笺_06_易顺鼎</p>-齐物书舍
易顺鼎云:“《文选·籍田赋》注引有‘而’字。”
03112

《老子》70_06_校笺_07_马叙伦

<p>《老子》70_06_校笺_07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罗卷同此。各本及《后汉书·赵壹传》注引、《文选·七命》注引无‘而’字。”又云:“‘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褐’原作‘禍’,讹。”
05113

《老子》70_06_校笺_08_罗振玉

<p>《老子》70_06_校笺_08_罗振玉</p>-齐物书舍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是以’作‘故’。”
04413

《老子》70_06_校笺_09_朱谦之

<p>《老子》70_06_校笺_09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孔子家语·三恕篇》:‘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被褐而懷玉,何如?孔子曰: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則裒冕而执玉。’语亦出此。”
0267

《老子》70_06_校笺_10_蒋锡昌

<p>《老子》70_06_校笺_10_蒋锡昌</p>-齐物书舍
蒋锡昌云:“按:《左传·襄公三年》:‘被练三千;’疏:‘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此言:是以聖人衣著粗衣,与众混同,懷藏其寳,不以示人也。”
03514

《老子》70_06_校笺_11_高明

<p>《老子》70_06_校笺_11_高明</p>-齐物书舍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经文相同。‘褐’下有‘而’字,今本多同王本脱此字。从经义分析,‘而’字在此作连词,可训‘與’或‘而又’,犹言聖人被褐而又懷玉,特突出‘懷玉’之意,故‘而’字不...
05112

《老子》70_06_校笺_12_水海

<p>《老子》70_06_校笺_12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褐”下皆有“而”字,正与严遵本、敦煌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同。有“而”字义足。 又,“褐(hè)”,乃《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淮南子·齐俗训》注云:“楚人谓袍为...
02613

《老子》70_音韵_01_江有诰

<p>《老子》70_音韵_01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高本汉谓:希、贵韵。陈柱云:知、知韵,行、行韵,知、知韵。武内义雄谓:褐、玉韵。劳健谓:君、宗韵。朱谦之云:“接:褐、玉,君、宗皆非韵。”
0366

《老子》70_音韵_02_古棣

<p>《老子》70_音韵_02_古棣</p>-齐物书舍
古棣云:“按:朱所以认为‘君’、‘宗’非韵,因为他不了解春秋和战国韵部有所不同。··《诗经》的韵部应该是二十九部;后来由于语音演变,冬部从侵部分化出来,所以战国时代的韵部应该是三十...
04811

《老子》70_音韵_03_水海

<p>《老子》70_音韵_03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知【tǐe】、知【tǐe】为韵,知入支部【e】;行【xean】、行【xean】为韵,行入阳部【an】。此为交韵、富韵(因有虚字脚)...
03614

《老子》70_音韵_04_本章韵读

<p>《老子》70_音韵_04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知、知,支部;行、行,阳部。宗,侵部;君,文部;侵文合韵。知、知,支部。希,微部;貴,物部;微物通韵。矣,之部;玉,屋部;屋之合韵。
0309

《老子》70_今译

<p>《老子》70_今译</p>-齐物书舍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人们没有谁能理解它,(也)没有谁能实行它。(我的)话语有主旨,(我的)行事有根据。因为人们不理解我的话语的道理,所以就不能理解我。理解我的...
0375

《老子》70_述评

<p>《老子》70_述评</p>-齐物书舍
此章节是老子慨叹俗世不知其言道理的苦闷自白。 老子所说“五千之言”,大抵主张无为、不争、虚静、柔和、谦下、慈俭等,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在素常生活中也易实行而能见功效的。然而世人...
0505

《老子》71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1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同此。今从帛书甲、乙本。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景福本、敦煌庚本、敦煌辛本、敦煌壬本、邢玄本、遂州本、楼正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杜...
0337

《老子》71_01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71_01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尚矣’,纂微、司马、苏、曹、陈、叶、程并作‘上’,无‘矣’字。达真只无‘矣’字。”
03114

《老子》71_01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71_01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知不知,尚矣’,古本。‘尚’,庶几也。一作‘上’。今从古本。”
04410

《老子》71_01_校笺_04_李道纯

<p>《老子》71_01_校笺_04_李道纯</p>-齐物书舍
李道纯云:“‘知不知,上’。或云‘知不知,尚矣’,非。”
03614

《老子》71_01_校笺_05_焦竑

<p>《老子》71_01_校笺_05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上’,古本作‘尚矣’。”
05011

《老子》71_01_校笺_06_张煦

<p>《老子》71_01_校笺_06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吕等‘尚’作‘上’,无‘矣’字。”
04114

《老子》71_01_校笺_07_马叙伦

<p>《老子》71_01_校笺_07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知不知,尚矣’,范、彭同此,各本‘尚’作‘上’,无‘矣’字。‘尚’,借为‘上’。”
04212

《老子》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

<p>《老子》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p>-齐物书舍
蒋锡昌云:“‘知不知,上’,《淮南子·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王本文谊不显,当据《淮南子》为正。”
0366

《老子》71_01_校笺_09_水海

<p>《老子》71_01_校笺_09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上”、“尚”古字通(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然而《老子》本字当作“尚”。“尚”,高尚也。又,“知不知”,约有三种解释:其一是,“知道言不知”(河上公注);其二是,“知道像...
03013

《老子》71_0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71_0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不知不知,病矣”。《甲本释文》校注云:“‘病’字原用朱涂过。此句各本作‘不知知,病’,无下‘不’字。《唯南子·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义...
0317

《老子》71_02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71_02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病矣’,纂微、司马、苏、曹、陈、达真、叶、程并无‘矣’字。”
03911

《老子》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不知知,病矣’,古本。道不可知,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庶几于道矣。故《庄子》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
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