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8_02_校笺_05_罗运贤
《老子》08_02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又不争,水性柔和,不与物争。’是成作‘又不争’。按:‘上善’谓上善之人,即聖人也。‘善利’之‘善’,犹好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
《老子》08_02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今本作‘而不争’或‘又不争’。‘有静’、‘有争’与‘不争’,三者意义差别甚大,其中必有讹误。帛书研究组在甲本‘静’后注一‘争’字,读作...
《老子》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上善之行,如水之能,具在下文,皆含法喻。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平可取法,清可鉴人,乘流遇坎,与之委顺,在人所...
《老子》08_02_校笺_09_王安石
《老子》08_02_校笺_10_明太祖
《老子》08_02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曰:‘地者,萬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其...
《老子》08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水善利萬物”,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谓水好施利於萬物,萬物因水而生(参看王安石注);“有静”,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而”是连词(顺连而非转连)。
《老子》08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脱“衆(简作众)”后“人”字,乙本“衆(简作众)”下有“人”字,可知此为误脱。乙本“惡(简作恶)”,假作“亞(简作亚)”(上古二字皆为影母铎部,则为同音假借),《乙...
《老子》08_03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08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處衆人所惡’,五注无‘人’字。纂微、司马、苏、曹、陈、清源、黄、程、邵‘人’下并有‘之’字。‘故幾於道’,五注、达真、叶句下并有‘矣’字。”
《老子》08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08_03_校笺_05_焦竑
《老子》08_03_校笺_06_张煦
《老子》08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夫惟不争,故无尤矣。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按:赵写、磻溪‘居’作‘處’。‘夫惟不争,故无尤矣’,应在此(‘居衆人之所惡’)下。‘故无尤矣’下,应有‘居衆人之所惡...
《老子》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陆所谓‘下同’者,当泛指别章言。陆於别章‘惡’字,有不出音者,如二十章‘善之与惡’,是也。有出音者,如二十四章‘物或惡之’,是也。马氏不明陆氏‘下同’之意,擅谓经文应重...
《老子》08_03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人’下各本有‘之’字,(景龙)碑本泐。陆德明曰:‘處,一本作居。’按河、王本作‘處’,傅、范本作‘居’,敦煌本与此石同(作‘處’)。室町本‘道’下有‘矣’字。”水...
《老子》08_03_校笺_10_王弼
《老子》08_03_校笺_11_苏辙
苏辙注云:“《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自然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
《老子》08_03_校笺_12_大田晴轩
大田晴轩云:“‘幾’,平声,近也。《系辞上》传曰:‘乾坤或幾乎息矣’。《礼记·乐记》曰:‘知乐则幾於礼矣;’注:‘幾,近也’。《庄子·渔父篇》曰:‘幾於不免矣。’《吕氏春秋·大乐篇...
《老子》08_03_校笺_13_高延第
《老子》08_03_校笺_14_蒋锡昌
蒋锡昌云:“‘處衆人之所惡’,即七十八章所谓‘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亦即《庄子·天下篇》所谓‘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也。按:《尔雅·释诂》:‘幾...
《老子》08_03_校笺_15_古棣
古棣云:“《周易·系辞上》:‘乾坤幾乎息矣;’《礼记·乐记》:‘知乐则幾於礼矣;’《庄子·渔父篇》:‘幾於不免矣;’《吕氏春秋·大乐篇》:‘则幾於知之矣。’此四句的‘幾於’也都是亟...
《老子》08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第一句同此(“地”字稍残),第二句“淵(简作渊)”误作“潚”(sù),第三句作“予善信”,当为“予善天”與“言善信”之合文;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甲本释文》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