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7_03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柰卷‘不足’下无‘者’字,‘補’作‘與’;易州、馆本、磻溪、卷子成疏、臧疏亦作‘與’。成疏曰:‘不足者與其福。’则成亦作‘與’。六朝残卷无‘有餘’、‘不足’下两‘者’字...
《老子》77_03_校笺_07_罗振玉
《老子》77_03_校笺_06_张煦
《老子》77_03_校笺_05_毕沅
毕沅云:“河上‘補’作‘與’。”水海按:宋刊河上公本作“與”。今譣河上公注文:“夫抑高舉下,損强益弱,天之道也。”可知河上公本作“益”。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即...
《老子》77_03_校笺_04_薛蕙
《老子》77_03_校笺_03_范应元
《老子》77_03_校笺_02_彭耜
《老子》7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損(简为损)”作“败”(二字为异体),“益”作“補(简為补)”。帛书乙本“损(简為损)”假作“云”(二字上古皆为文部),《乙本释文》已校作“损(简為损)”;下句损...
《老子》77_02_校笺_08_吴澄
吴澄云:“‘抑之’、‘舉之’二句言張弓。‘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体,則弣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体,則弣向下,弰在上。是抑弣之高者,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
《老子》77_02_校笺_07_宋徽宗
宋徽宗注:“道无益損,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者,聖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則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道以中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餘;下者舉之,不至於不足。将...
《老子》77_02_校笺_06_河上公
《老子》77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抑’,当作‘印’,‘抑’后起字。‘舉’,当作‘與’,‘舉’后起字。”水海按:“抑”,本字作“归”,从反印,于棘切,按也,篆文作,“,俗从手”(见《说文》)。徐灏注...
《老子》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
《老子》77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老子》77_02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7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前句“归”,皆作“印”,《甲、乙本释文》校作“抑”,“抑”为后起字,俗字,古字为“归”(见后文)。严遵本“归”作“案”,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河上公本、王弼...
《老子》77_01_校笺_11_高亨
《老子》77_01_校笺_10_吕吉甫
《老子》77_01_校笺_09_严遵
《老子》77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也”、“歟”(或“與”)、“乎”三字古通(见《经传释词》)。帛书本作“也”,感叹语气词,相当于今语“呀”。张弓,指上弓弦。《说文》:“張,施弓弦也。”又,此二语以張弓喻自...
《老子》77_01_校笺_07_朱谦之
《老子》77_01_校笺_06_马叙伦
《老子》77_01_校笺_05_焦竑
《老子》77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77_01_校笺_03_彭耜
《老子》77_01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7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语,帛书甲本作“天下□□,□□□者也”,“天下”之“下”为衍文,下文“故天之道”可证;前语损掩“之道”二字,后句损掩“猶張弓”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前语同此,后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