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15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34_01_校笺_07_张煦

<p>《老子》34_01_校笺_07_张煦</p>-齐物书舍
张煦云:“吕、葛、林、赵作‘大道汎兮’,苏作‘大道氾兮’。”水海按:道藏苏辙本作“大道汎兮”。
0378

《老子》34_01_校笺_06_王昶

<p>《老子》34_01_校笺_06_王昶</p>-齐物书舍
王昶云:“至元作‘大道汎兮’。”
0475

《老子》34_01_校笺_05_严可均

<p>《老子》34_01_校笺_05_严可均</p>-齐物书舍
严可均云:“‘道氾’,御注作‘道汎’。”
0365

《老子》34_01_校笺_04_毕沅

<p>《老子》34_01_校笺_04_毕沅</p>-齐物书舍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大道氾兮’,作‘氾’為是。”
0376

《老子》34_01_校笺_03_彭耜

<p>《老子》34_01_校笺_03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汎’,陆、王弼作‘氾’,又作‘汎’;李:凡范切,言大道汎然无泽,应彼萬象。”
04512

《老子》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

<p>《老子》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p>-齐物书舍
陆德明云:“‘道氾’,本又作‘汎’,周、张并同。”
0687

《老子》34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4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句,帛书甲本作“道□□□□□□□”,“道”后损掩“氾呵其可左右也”,《甲本释文》已校补,唯校“氾”为“汛”,为误,见下;乙本作“道渢呵亓可左右也”,“其”作“亓”,《乙本释文》已...
0508

《老子》33_陈黻宸

<p>《老子》33_陈黻宸</p>-齐物书舍
陈黻宸云:“我谓老子之明,非以昧为明也。老子明甚所明,而不明人之明。故人明于知人,而老子明于自知。明于自知,故其明若昧,然其昧也,乃所以为明也。老子之强,非以弱为强也。老子强其所强...
0446

《老子》33_述评

<p>《老子》33_述评</p>-齐物书舍
这一章节是一组人生格言,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知人需要察辨能力,自知则需内省功夫。察辨仅需智慧,内省则要克己灭私。所以,“自知”比“知人”更难。“胜人...
04612

《老子》33_今译

<p>《老子》33_今译</p>-齐物书舍
认识别人是智慧,认识自我才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勤奋行事才是有志。不丧失所在根基就是久长,身死而不被遗忘才是长寿。
0238

《老子》33_音韵_05_本章韵读

<p>《老子》33_音韵_05_本章韵读</p>-齐物书舍
本章韵读:知,支部,力,职部,支职合韵;明、强,阳部。富,职部,志,之部,职之通韵,久,之部,壽,幽部,之幽合韵。
0387

《老子》33_音韵_04_水海

<p>《老子》33_音韵_0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强也。”知【tǐe】、力【lǐek】为韵,明【mian】、强【gǐan】为韵。知【tǐe】,支部;力【lǐek】,职部;职部【ek】和锡...
0525

《老子》33_音韵_03_马叙伦

<p>《老子》33_音韵_03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韩非子·喻老》:‘自見之謂明,自勝之謂强。’不见今本,疑即此文‘自知者明,自勝者强’也。···‘自知者明,自勝者强’,‘明’、‘强’为韵,与下文以‘富’、‘志’、‘久...
03811

《老子》33_音韵_02_邓廷桢

<p>《老子》33_音韵_02_邓廷桢</p>-齐物书舍
邓廷桢云:“‘富’、‘志’、‘久’为韵。‘富’,古音读若备。《说文》:‘富,备也。’《诗经》凡五见,《周易》凡三见,皆与之、哈部字为韵。‘久’,古音读若几,《诗经》凡三见,《周易》...
0528

《老子》33_音韵_01_江有诰

<p>《老子》33_音韵_01_江有诰</p>-齐物书舍
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明、强韵(阳部),富、志韵(之部),久、壽韵(之幽通韵,久叶音九)。朱谦之云:“按:久,之部;壽,幽部,此之幽通韵。姚文田、奚侗同。”邓廷桢谓:富、志、久韵。高...
0326

《老子》33_08_校笺_11_水海

<p>《老子》33_08_校笺_11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张松如、古棣、高明之说皆非是。《老子》原本当作“死而不忘者,壽也”。“忘”,若作“亡”,《说文》謂“逃也”,《玉篇》謂“死也,去也,逃也,无也”;孔颖达疏《周易·旅》“亡”...
04910

《老子》33_08_校笺_10_高明

<p>《老子》33_08_校笺_10_高明</p>-齐物书舍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均作‘不忘’,按‘亡’、‘妄’、‘忘’三字古皆可通用,但各自的本义迥然不同,《老子》此文所用究竟孰为本字,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河上公注(见上引文)此乃謂人未死...
0279

《老子》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

<p>《老子》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意林》卷一、《群书治要》卷三十引《道德经》‘死而不妄者,壽’,并引河上公注(河上公注谓:‘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壽。’),知河上公所见古本...
02714

《老子》33_08_校笺_08_古棣

<p>《老子》33_08_校笺_08_古棣</p>-齐物书舍
古棣云:“许抗生从帛书作‘忘’,今译为:‘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壽’謂人之存在,与‘夭’相对而言,‘死而不为人忘却’怎么能叫‘长壽...
04211

《老子》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

<p>《老子》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p>-齐物书舍
张舜徽云:“各本作‘死而不亡者壽’,他书引此‘亡’字或作‘妄’,皆非原意。帛书甲、乙本作‘忘’,是也。今据改。”
0855

《老子》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

<p>《老子》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p>-齐物书舍
张松如云:“‘忘’、‘妄’都讲得通,但都不及‘亡’字义胜,盖‘得正而毙’、‘无怨恶于天下’,意甚平平;‘不忘’,当即不为人所忘,是必生而有之,为而恃之矣,似非老旨。今译‘不亡’为‘...
08810

《老子》33_08_校笺_05_高亨

<p>《老子》33_08_校笺_05_高亨</p>-齐物书舍
高亨云:“易说是也。‘亡’、‘妄’古通用。《庄子·庚桑楚篇》:‘汝亡人哉。’亦借‘亡’为‘妄’,即其证。或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03915

《老子》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

<p>《老子》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宋河上‘忘’作‘亡’。《治要》引作‘妄’。《列子·仲尼篇》注引、《弘明集》六僧绍《正二教论》引并作‘亡’。成疏曰:‘欲明死而不死不壽而壽也;’是成亦作‘亡’。”
0466

《老子》33_08_校笺_03_易顺鼎

<p>《老子》33_08_校笺_03_易顺鼎</p>-齐物书舍
易顺鼎云:“《意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謂得正而毙者也。河上本虽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壽;’是亦读‘亡’为‘妄’矣。”
0528

《老子》33_08_校笺_02_王昶

<p>《老子》33_08_校笺_02_王昶</p>-齐物书舍
王昶云:“开元、至元‘忘’作‘亡’,河上作‘妄’,传写之误。”水海按:河上公本经文作“亡”,而注文出“妄”字,有可能古河上公本作“妄”。
04812

《老子》33_08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3_08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二语,帛书甲本无“而”字,作“死不忘者,壽也”;乙本同此。今从乙本。景福本、《意林》本、《治要》本、室町旧钞本、《中都四子》本“忘”皆作“妄”,无“也”字,謂“死而不妄者,壽”。...
05214

《老子》33_07_校笺_14_水海

<p>《老子》33_07_校笺_14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所”,處所,引申为根本。万物皆由“道”而生,“所”即指“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所以,守“道”而行的人,才是久长的。
0356

《老子》33_07_校笺_13_朱谦之

<p>《老子》33_07_校笺_13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夫物各有所,‘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韩非子·难势》引《慎子》)此言失其所也。不失其所者如《周易·艮彖》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02515

《老子》33_07_校笺_12_古棣

<p>《老子》33_07_校笺_12_古棣</p>-齐物书舍
古棣云:“‘不失其所者久’之‘所’,指處所,与‘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五十章)、‘无所陈之’(八十章)之‘所’同义,亦即空间。此‘久’是绝对的‘久’,...
03311

《老子》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

<p>《老子》33_07_校笺_11_张松如</p>-齐物书舍
张松如云:“‘不失其所’之‘所’字,在这里尚未与‘能’字对称,然已具有了中国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之含义。原‘能知’和‘所知’,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释家以为‘所知’依附于‘能知’...
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