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3_02_校笺_09_高延第
《老子》63_02_校笺_08_高亨
高亨云:“‘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為多也。视星星之火,谓将燎原。观涓涓之水,云将漂邑。即谨小慎微之意。”水海按:释德清云:“世人皆以名位為大...
《老子》63_02_校笺_07_劳健
劳健云:“‘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旧读‘大小多少’句,‘報怨以德’句,注家皆释‘報怨以德’四字如《论语》‘以德報怨’之义,实与上下文不能相属。陆希声、李嘉谋两家则释‘報怨’二字...
《老子》63_02_校笺_06_朱谦之
朱谦之云:“‘大小多少’,即下文‘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細’之说,谊非不可解。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亦即本此。此谓大由於小,多出於少。《韩非子》...
《老子》63_0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引‘為无為,事无事’两句。‘大小’句,姚说是。吴无‘大小’以下八字。伦谓疑是古注文。《韩非子·喻老》曰:‘有形之类,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
《老子》63_02_校笺_04_陈柱
《老子》63_02_校笺_03_奚侗
《老子》63_02_校笺_02_姚鼐
《老子》63_02_校笺_01_校勘
《老子》63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味无味”,帛书甲本即作“味无未(味)”。若“味”为“呋”之形误,则帛书甲本后之“未”,显为“味”之古字或“味”之省,不可能是“咴”之假或“”之省,故“味”...
《老子》63_01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过去解此经文,皆把‘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即所谓‘為所无為,事所无事,味所无味’。果真如此,则同下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语谊全不相应,故...
《老子》63_01_校笺_08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后汉书·荀爽传》引首二句并同·.··疑‘味’字乃‘知’字倒植而误。‘知无知’,即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之旨。”
《老子》63_01_校笺_07_高亨
高亨云:“‘味无味’当作‘知无知’。盖古文‘知’字或有作‘呋’者,反文也。‘呋’、‘味’形近,故讹作‘味’耳。‘為无為’者,以‘无為’為為也;‘事无事’者,以‘无事’為事也;‘知无...
《老子》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三章:‘為无為,则无不治’,即此‘為无為’之义。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即此‘事无事’之义。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即此‘味无味’之义。三句词异谊...
《老子》63_01_校笺_05_奚侗
《老子》63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无為’、‘无事’、‘无味’皆指‘道’而言也。‘无為’,言其虚;‘无事’,言其静;‘无味’,言其淡。本皆自然而致之,守之、甘之,则在乎人,故不可不曰為、曰事、曰味也。·...
《老子》63_01_校笺_03_王弼
《老子》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
《老子》63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无味”之“味”作“未”,则為“味”的古字,《说文》云:“未,味也。”帛书乙本作“為无為,□□□□□□”,损掩后两句,《乙本释文》已校补。今从《甲本释文》。《文子·...
《老子》62_述评
《老子》62_今译
《老子》62_音韵_04_水海
《老子》62_音韵_03_古棣
《老子》62_音韵_02_劳健
《老子》62_音韵_01_江有诰
《老子》62_09_校笺_07_魏源
魏源云:“此章言道之极貴,欲人知貴而求之也。夫尊行之可加於人,而致使居天子、三公之位,则尊貴孰甚焉?美言可市而至於百朋之锡,不若一言之赠,则實貴孰甚焉。然则古人所以尊貴實貴此道者何...
《老子》62_09_校笺_06_范应元
范应元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非謂其反求诸己则得之,得之则昔雖有罪,而亦可以免之邪?故為天下之貴也。‘邪’者,托疑辞以问人也。此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凡人未得道,则有妄作之...
《老子》62_09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此句是“為”字被动句。“為天下貴”,即被天下人所尊貴。因前文曾问“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下面回答“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的内容后,自然说“故為天下貴”,前后文有问有答,文...
《老子》62_09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此文‘贵’字有二义。《说文》:‘貴,物不贱也;’此可训上一‘貴’字。《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王注‘隆之称也’,是也。下一‘貴’字,从声训为归。《初学记》引《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