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15_校笺_11_严可均
《老子》20_15_校笺_12_毕沅
《老子》20_15_校笺_13_王昶
《老子》20_15_校笺_14_张煦
《老子》20_15_校笺_1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作‘閔閔’是,借为‘紊紊’。《说文》:‘紊,乱也。’古书多以‘察察’、‘紊紊’对言。《楚辞·卜居》:‘身之察察,物之汶汶’,‘汶’亦‘紊’之借字。易州作‘淡若海’,...
《老子》20_15_校笺_16_高亨
高亨云:“傅本作‘閔閔’。‘閔’借为‘潣’。《说文》:‘潣,水流浼浼貌。浼,污也。’是‘閔’有污濁之义之证。《楚辞·渔父》:‘安能以身···受物之汶汶者乎?’王注:‘蒙垢尘也。’‘...
《老子》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
朱谦之云:“英伦作‘忽若晦’,广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按:王、范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景龙碑本误作‘淡’。《说文》:‘澹,水摇也,从水詹声;’与‘淡’...
《老子》20_15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閩閩”,通“惽惽”(hūn hūn),(“閩”與“惛”,上古皆为文部)不明白、糊涂貌。《说文》:“惛,不憭也。”段玉裁注:“憭,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
《老子》20_1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朢”作“璧”,“兮”误译为“呵”,今复原;乙本“兮”亦误译为“呵”,今复原,无“其”字。河上公本、景龙本、葛玄序文本、白玉蟾本、(宋)李荣本、李道纯本、林志坚本“朢...
《老子》20_16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20_16_校笺_03_彭耜
《老子》20_16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20_16_校笺_05_薛蕙
《老子》20_16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寂若无所止’,一作‘飄兮似无所止’;一作‘飂兮若无止’;一作‘飂兮若无所止’。”水海按:焦本经文作“寂兮似无所止”,而《考异》校注作“寂若无所止”。
《老子》20_16_校笺_07_纪昀
《老子》20_16_校笺_08_严可均
《老子》20_16_校笺_09_毕沅
《老子》20_16_校笺_10_武内义雄
《老子》20_16_校笺_11_吴云
《老子》20_16_校笺_12_王昶
《老子》20_16_校笺_13_张煦
《老子》20_16_校笺_14_水海
《老子》20_16_校笺_1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易州作‘无所止’;范、潘同此(作‘飄兮似无所止’);臧疏作‘飄若无所止’;馆本作‘寂无所止’;经幢作‘测兮若无所止’;成疏曰:‘虽复同尘,而恒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
《老子》20_16_校笺_16_蒋锡昌
蒋锡昌云:“王注:‘无所系絷。’则王本‘无’下脱‘所’字,当据诸本补。按:《说文》:‘飂,高風也。’‘飂兮若无所止’,谓圣人之行动,若高風之直上,而无所系絷也。”
《老子》20_16_校笺_1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漂无所止’,室町本同。王羲之本作‘飂兮若无所之’。又孙鑛《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无止,一作漂兮若无止,一作膠兮似无止。’‘膠兮似无止’不知所据何本,疑‘廫’字之误。...
《老子》20_16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此句今本多异,诸家训释亦不同,难以适从。今据帛书本作“朢兮其若无所止”。“朢”则为“望”的古体,义为远视茫茫不清(见前校笺文)。帛书释文读“朢”为“恍”,义为恍惚,形容幽远...
《老子》20_1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以悝”,损掩“衆人皆有以,我獨頑”八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前句同此,后句作“我獨門元以鄙”,《乙本释文》校注云:“‘元’字左半残,似尚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