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5_音韵_04_顾炎武
《老子》45_音韵_03_李道纯
《老子》45_音韵_02_邓廷桢
《老子》45_音韵_01_江有诰
《老子》45_07_校笺_11_范文元
范文元云:“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以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盅,直而若诎,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无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当以清静為正尔。...
《老子》45_07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万物因之(静)以生,生托静而起,故知静為生本,亦為躁君。取喻大成大满,由能缺能冲,所以无弊无穷,而致生尔。夫能无為清静者,则趣生之本。此劝人当务静以祈生,不当轻躁而赴...
《老子》45_07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敦煌己本作“正”而不作“政”,武内义雄误校云“作政”。张舜徽说经文有“可以”二字,是也。又,“正”,实为标准的意思。黄生《字诂》云:“予考正之為字本训射的,文从一、从止。射...
《老子》45_07_校笺_08_张舜徽
张舜徽云:“人君清虚恬静,则可勝外物之纷扰,故曰:‘清静可以為天下正。’正者君也,长也。帛书甲本‘清静’下有‘可以’二字,语意较足,今据补正。河上、王弼本作‘清静為天下正’,脱二字...
《老子》45_07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无‘知’字,‘正’作‘政’。罗卷无‘知’字,‘静’作‘净’,当从之。易州、臧疏、及《治要》引无‘知’字,‘為’上有‘以’字。各本及《文选·东征赋》注引作‘清静為天下...
《老子》45_07_校笺_06_易顺鼎
《老子》45_07_校笺_05_毕沅
《老子》45_07_校笺_04_王昶
《老子》45_07_校笺_03_焦竑
《老子》45_07_校笺_02_范应元
《老子》45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清静”作“請靚”,“請”為“清”的借字,《老子甲本释文》即校為“清”,“靓”为“静”之假借,《甲本释文》已校改。帛书乙本全部损掩。今从《甲本释文》。严遵本“清静”作...
《老子》45_06_校笺_05_吴澄
《老子》45_06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若此,“静”义为“清水”(朱说),或谓“冷水”也。炅,即“熱(简作热)”的异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校注云:“《道经》‘或炅或吹’之‘炅’字,乙本亦作‘熱’。炅,从火,日声...
《老子》45_06_校笺_03_马叙伦
《老子》45_06_校笺_02_朱谦之
《老子》45_0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靓勝炅”,乙本损掩。靓,与“静”、“靖”音同。洪兴祖《楚辞补注》注《九辩》“靚杪秋之遥夜兮”云:“靓,音静。”聂石樵《楚辞新注》云:“靓,读為靖,……《文选·思玄...
《老子》45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燥”,原句亦当作“燥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先说“燥”。《说文》无“躁”字,而有“燥”字,我疑心先秦无“躁”字。《说文》云:“燥,干也。从火,喿...
《老子》45_05_校笺_07_张舜徽
《老子》45_05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蒋锡昌、严灵峰等人,擅改经文,实不可取。 又,严遵云:“故阴之至也,地裂而水凝,清风飂冽,霜雪严凝,鱼鳖蛰伏,万物宛拳。当此之时,一处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
《老子》45_05_校笺_05_严灵峰
严灵峰云:“《韩非子·解老》云:‘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费;少费之谓啬。’亦‘静’、‘躁’对言。《孙子·军争篇》云:‘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淮...
《老子》45_05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此文(指‘躁勝寒,静勝熱’)疑作‘静勝躁,寒勝熱’。二十六章:‘静為躁君’,‘静’、‘躁’对言,其证一也。六十章王注:‘躁则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王注:‘雄躁动贪欲...
《老子》45_05_校笺_03_马叙伦
《老子》45_05_校笺_02_魏稼孙
《老子》45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趮勝寒”,乙本作“趮朕寒”。“趮”为“燥”字之假借(二字皆属宵部)。“朕”【dǐem】,定纽、侵部;“勝(简作胜)”【cǐen】,书纽、蒸部。上古定母和书母都属舌音,侵...
《老子》45_04_校笺_11_吴澄
吴澄云:“以成为成,盈为盈,直为直,巧为巧,辯为辯,小矣。若缺则非成,若冲则非盈,若屈则非直,若拙则非巧,若訥则非辯,乃为成、盈、直、巧、辯之大者也。《老子》一书,皆是此意,大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