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书舍-齐物书舍-第253页
齐物书舍的头像-齐物书舍
管理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齐物书舍】

《老子》38_04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8_04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而无”两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韩非子·解老》同帛书乙本。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惟句尾皆无“也”字。
0549

《老子》38_03_校笺_11_水海

<p>《老子》38_03_校笺_11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是也。俞樾、马叙伦、许抗生等人皆失校,而张松如、陈鼓应正校为“上德无為而无以為”。据帛书甲、乙本可知,《老子》没有说过“道常无為而无不為”的...
04913

《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

<p>《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p>-齐物书舍
高明云:“众所周知,《老子》主张‘无為’,尤以‘虚者之无為’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上德’。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韩非子·解老》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他说:‘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谓其...
0409

《老子》38_03_校笺_09_朱谦之

<p>《老子》38_03_校笺_09_朱谦之</p>-齐物书舍
朱谦之云:“(景龙)碑本作‘无以為’,是也。皆川愿《老子绎解》云:‘一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下德為之而无以為,疑从褚本者。’褚本者,晋王右军书《道德经》,有褚遂良贞观十五年跋之本。由...
0516

《老子》38_03_校笺_08_许抗生

<p>《老子》38_03_校笺_08_许抗生</p>-齐物书舍
许抗生云:“此句甲本作‘上德无□□无以為也’,乙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而《韩非子·解老》则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傅奕本亦与《解老》同。通行本则与帛书同。··既讲无為,又讲...
05713

《老子》38_03_校笺_07_马叙伦

<p>《老子》38_03_校笺_07_马叙伦</p>-齐物书舍
马叙伦云:“各本并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惟范本同此(指傅奕本)。磻溪作‘上德为之而无以為,下德为之而有以為’。馆本、赵写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0308

《老子》38_03_校笺_06_陶方琦

<p>《老子》38_03_校笺_06_陶方琦</p>-齐物书舍
陶方琦云:“《文选·魏都赋》注引亦作‘无不為’。”
08015

《老子》38_03_校笺_05_俞樾

<p>《老子》38_03_校笺_05_俞樾</p>-齐物书舍
俞樾云:“《韩非子·解老》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盖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傅奕本正作‘不’。”
05314

《老子》38_03_校笺_04_焦竑

<p>《老子》38_03_校笺_04_焦竑</p>-齐物书舍
焦竑云:“‘上德无為而无以為’,古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
02811

《老子》38_03_校笺_03_范应元

<p>《老子》38_03_校笺_03_范应元</p>-齐物书舍
范应元云:“‘上德无為而无不為’,韩非、王誗、王弼、郭云、傅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今从古本。”
0399

《老子》38_03_校笺_02_彭耜

<p>《老子》38_03_校笺_02_彭耜</p>-齐物书舍
彭耜云:“‘上德无為而无以為’,叶下‘无’字作‘非’。”
0417

《老子》38_03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8_03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缺“為而”两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严遵本、道藏傅奕本、范应元本、楼古本“无以”作“无不”,谓“上德无為,而无不為”;《韩非子·解老》与之同,唯“不為”后有“也”...
0446

《老子》38_02_校笺_07_水海

<p>《老子》38_02_校笺_0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下德”是对“上德”而言。“上德”是有德者,“下德”是无德者。此两句谓:下德之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此实无德。
03115

《老子》38_02_校笺_06_高亨

<p>《老子》38_02_校笺_06_高亨</p>-齐物书舍
高亨云:“下德之人,不求反其本性,而于性外求德,既得性外之德,则坚守勿失,而终失去本性,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0349

《老子》38_02_校笺_05_徐大椿

<p>《老子》38_02_校笺_05_徐大椿</p>-齐物书舍
徐大椿云:“上德,德之最上者也,不德以与德合体而相忘于德者也,如此则德常在我而终身不离矣。不失德,言保守其德,惟恐失之,则身与德为二,而德终不在我也。”
0277

《老子》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

<p>《老子》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p>-齐物书舍
林希逸云:“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执而未化,则未可以为有德,故曰‘无德’。”
0498

《老子》38_02_校笺_03_王弼

<p>《老子》38_02_校笺_03_王弼</p>-齐物书舍
王弼注云:“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05713

《老子》38_02_校笺_02_河上公

<p>《老子》38_02_校笺_02_河上公</p>-齐物书舍
河上公注:“下德···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无德也。”
0289

《老子》38_02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8_02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此两句,帛书甲本损掩,只余末一“德”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以及《史记·酷吏列传》引皆同乙本。
02712

《老子》38_01_校笺_07_水海

<p>《老子》38_01_校笺_07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此两句言最有德的人,因循自然,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有德。
0356

《老子》38_01_校笺_06_王弼

<p>《老子》38_01_校笺_06_王弼</p>-齐物书舍
王弼云:“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為用。以无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
03910

《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

<p>《老子》38_01_校笺_05_水海</p>-齐物书舍
水海按:杨树达说非也。释“不德”之“德”借为“得”,说上德者本就有德,他并不外欲得德。此说虽通,然《老子》原本“不德”非為“不得”也。 又,河上公注:“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
0456

《老子》38_01_校笺_04_杨树达

<p>《老子》38_01_校笺_04_杨树达</p>-齐物书舍
杨树达云:“据此,《老子》‘上德不德’,当作‘上德不得’。”
04012

《老子》38_01_校笺_03_梁启雄

<p>《老子》38_01_校笺_03_梁启雄</p>-齐物书舍
梁启雄《韩子浅解》云:“德是人性以内的东西,得是从外界得来的东西。据下句‘言其神不淫于外’,和上句‘得者外也’,下‘德’字借為‘得’。”
0529

《老子》38_01_校笺_02_韩非子

<p>《老子》38_01_校笺_02_韩非子</p>-齐物书舍
《韩非子·解老》云:“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
05513

《老子》38_01_校笺_01_校勘

<p>《老子》38_01_校笺_01_校勘</p>-齐物书舍
以上两句,帛书甲本损掩;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其他诸本及《黄帝内经·太素》卷二《顺养篇》杨上善注文、《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史记·酷吏列传》所引并同乙本。
04512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齐物书舍
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
085422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齐物书舍
《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1118118

气、血、津液【知识百科】

气、血、津液【知识百科】-齐物书舍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测试1 测试2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
021515

津液【知识百科】

津液【知识百科】-齐物书舍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
0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