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16_校笺_07_纪昀
《老子》20_16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寂若无所止’,一作‘飄兮似无所止’;一作‘飂兮若无止’;一作‘飂兮若无所止’。”水海按:焦本经文作“寂兮似无所止”,而《考异》校注作“寂若无所止”。
《老子》20_16_校笺_05_薛蕙
《老子》20_16_校笺_04_范应元
《老子》20_16_校笺_03_彭耜
《老子》20_16_校笺_02_陆德明
《老子》20_16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朢”作“璧”,“兮”误译为“呵”,今复原;乙本“兮”亦误译为“呵”,今复原,无“其”字。河上公本、景龙本、葛玄序文本、白玉蟾本、(宋)李荣本、李道纯本、林志坚本“朢...
《老子》20_15_校笺_18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閩閩”,通“惽惽”(hūn hūn),(“閩”與“惛”,上古皆为文部)不明白、糊涂貌。《说文》:“惛,不憭也。”段玉裁注:“憭,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
《老子》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
朱谦之云:“英伦作‘忽若晦’,广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按:王、范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景龙碑本误作‘淡’。《说文》:‘澹,水摇也,从水詹声;’与‘淡’...
《老子》20_15_校笺_16_高亨
高亨云:“傅本作‘閔閔’。‘閔’借为‘潣’。《说文》:‘潣,水流浼浼貌。浼,污也。’是‘閔’有污濁之义之证。《楚辞·渔父》:‘安能以身···受物之汶汶者乎?’王注:‘蒙垢尘也。’‘...
《老子》20_15_校笺_1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作‘閔閔’是,借为‘紊紊’。《说文》:‘紊,乱也。’古书多以‘察察’、‘紊紊’对言。《楚辞·卜居》:‘身之察察,物之汶汶’,‘汶’亦‘紊’之借字。易州作‘淡若海’,...
《老子》20_15_校笺_14_张煦
《老子》20_15_校笺_13_王昶
《老子》20_15_校笺_12_毕沅
《老子》20_15_校笺_11_严可均
《老子》20_15_校笺_10_纪昀
《老子》20_15_校笺_09_焦竑
《老子》20_15_校笺_08_薛蕙
《老子》20_15_校笺_07_李道纯
《老子》20_15_校笺_06_范应元
范应元云:“‘我獨若閔閔’,古本與傅奕本作‘閔閔’,莫昆切;有训作‘昏昧不分别’者;河上公及诸家并作‘悶悶’,音同,又省‘若’字,韩文公《古赋》有‘獨閔閔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
《老子》20_15_校笺_05_彭耜
彭耜云:“‘悶悶’,李(畋):莫奔切,宽大貌。陆音如字,非宽大之称,又於经不协韵。‘澹兮其若海’,纂微作‘忽若海’;司马作‘忽兮其若晦’;苏、曹、陈作‘忽若晦’;叶‘海’作‘晦’;...
《老子》20_15_校笺_04_成玄英
《老子》20_15_校笺_03_陆德明
《老子》20_15_校笺_02_傅奕本
《老子》20_15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附老子甲本》)作“我獨呵,物呵其若□”,两“呵”皆为“兮”之误译,今复原;“海”字损掩,《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和高明《帛书...
《老子》20_14_校笺_16_宋常星
《老子》20_14_校笺_15_范应元
《老子》20_14_校笺_14_王弼
《老子》20_14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若”,乙本作“若”,通行本作“若昏”。“”,当为“圈”字的异构。“圈”(hūn呼昆切),上古晓母文部【xuen】,守门者,多以受刑者充当。《说文·门部》:“閽,常以昏...
《老子》20_14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衆人察察’,‘衆’字王本原作‘俗’,河上本作‘衆’。今据改。按:河上‘俗’字作‘衆’是也。本章皆‘衆人’与‘我’对言,即其证。以前后文例之,‘人’下并当有‘皆’字。‘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