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11页

《老子》39_06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御览》二引同此(指傅奕本作‘天无以清將恐裂’)。‘裂’当作‘列’。《说文》曰:‘列,分解也。’今通用‘裂’。”
05415

《老子》21_06_校笺_07_王弼

王弼注云:“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0528

《老子》70_02_校笺_04_焦竑

焦竑云:“‘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古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0416

《老子》39_10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將恐蹶’,蹶,蹇月反、其月反。”
03413

《老子》21_09_校笺_12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吾何知万物本始皆禀于道,道必度閲之,令达其生成用然哉?答云:‘以此甚精、甚信,凡今万物皆稟生成,故知之尔。”
0357

《老子》70_05_校笺_09_奚侗

奚侗云:“世之知我者少,是我独异于人,而为天下貴矣。王弼、河上本均作‘則我者贵’,谊与下句不属。兹从范应元本。”
011813

《老子》39_12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引顾欢曰:‘夫言高以下為基者’,是顾无‘必’字。”
03213

《老子》24_02_校笺_07_徐梵澄

徐梵澄云:“‘自视···’两句,通行本颠倒。或作‘自是’。古作‘視’,汉人作‘示’。义同。作‘自視’者是。”
0837

《老子》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知不知,上’,《淮南子·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王本文谊不显,当据《淮南子》为正。”
0366

《老子》39_15_校笺_08_毕沅

毕沅云:“王弼作‘輿’,《淮南子·道应训》引同弼。陆德明以为弼本亦作‘譽’。《谷神子》、《指归》又作‘造輿於无輿’。”
0369

《老子》24_06_校笺_12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餘食’之‘食’亦当作‘德’。‘德’与‘行’对文。餘德者,骈衍之德也;贅行者,附属之行也。五十四章云:‘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亦本书‘餘’、‘德’并言之证。盖老子术...
0416

《老子》72_01_校笺_06_高亨

高亨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按:‘至’者碍止之义。言民不畏威,則君之威权碍止而不能通行也。正所以为人君用威者惊。下文云:‘无狭其所居,无厭其所生。’即明告以勿用威权矣。《说文...
0415

《老子》41_01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勤而行之’。”
01216

《老子》22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曲己以从道則全,枉己以从道則正。”
03410

《老子》72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見’,陆:贤遍切;李:显也。”
02814

《老子》7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故去被取此”,“彼”借作“被”(上古两字皆为歌部,可通假),无“而”字。帛书乙本作“故去罷而取此”,“彼”假作“罷”(上古两字皆为歌部,可假借),《乙本释文》已校...
0456

《老子》41_06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潘‘夷’作‘彝’。‘纇’,易州、馆本、臧疏、柰卷、寇、白、张嗣成、潘及《意林》引作‘類’。馆本、磻溪此句在‘進道’句下。易顺鼎曰:‘夷,平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刑...
03811

《老子》22_04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為天下式’,陈、清源‘為’上有‘以’字。”
0377

《老子》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默’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繟’。王弼、梁王尚、孙登、张嗣作‘坦’。今依古本。”水海按:陆德明引王弼本作“繟”、“坦”二字,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又...
04511

《老子》41_08_校笺_11_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云:“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此本...
03612

《老子》22_07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言人不自伐取,尝為谦让,则人不與竞,其功歸已。如地坳下,水必盈焉。故云‘故有功`。”
0446

《老子》73_音韵_02_江有诰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十四泰》:“害,胡盖切。按古有入声,当与曷部并收。《老子·任为篇》‘此两者或利或害`,与殺、活叶。”
0397

《老子》41_12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大道无象,而众象由是而见,乃象之大者也。”水海按:范氏谓“大象”为“大道”。
0266

《老子》22_10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曲全”不误。“曲全”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如《孙子·九地篇》:“善為道者,以曲為全。”《庄子·天下篇》:“人皆求福,己独‘曲全’。”又,帛书乙本作“幾語才...
0297

《老子》74_03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古本作‘吾得而殺之,孰敢也’。一‘得’作‘豈’。”
0548

《老子》40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仅残留“天”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遂州本“天”字无,作“下之物生於有”。严遵本、成玄英本“下”作“地”,谓“天地之物生於有”。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虞世南本、景...
03713

《老子》23_01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04910

《老子》74_05_校笺_15_徐梵澄

徐梵澄云:“‘司殺者’,法也。司寇、司隶之属奉行之。国君執法而操生殺之柄,必曰:此祖宗之法,国家之法,贵戚与凡民共之者也。故法不可乱,不能凭其喜、怒以生、殺人。史美舜、禹之治。皋陶...
0266

《老子》42_02_校笺_03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0369

《老子》23_02_校笺_19_吴澄

吴澄注云:“飄,狂疾也;驟,急暴也。自旦至食时為終朝,自旦至暮时為終日。不因其自然而轻躁发,言譬如天地之飄風、驟雨,皆反自然之常,而為怪变者也。”
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