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6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张舜徽说是。《老子》原文用“恒”字。“恒”,乃《老子》所用楚方言也。扬雄《方言》卷二云:“恒,言既广又大也。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此处恒义,与通语“恒”之“常”义不...
《老子》27_01_校笺_15_高明
高明云:“世传今本中,唯傅奕、范应元本与景福碑等每句有‘者’字,与帛书甲、乙本同,其他诸本多同王本,五句皆无‘者’字。从经文内容分析,有则是,无则脱。譣之古籍,《淮南子·道应训》引...
《老子》79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作'禾大□,□□□□,□□□為善',第一句'和',假借作'禾'(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怨'字損掩;第二句'必有餘怨'全損;第三句損'焉可以'三字,《乙本释文》...
《老子》47_02_校笺_11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所云‘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非谓人君闭明塞聪。不越户牖而能自知天下之情也。要在善用众耳众目为我听为我视也。《管子·九守篇》云:‘目贵明,耳贵...
《老子》27_03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善數者无籌策’,按:范同此(傅奕本),各本‘數’并作‘計’。‘无’字,白同此,各本作‘不用’。‘策’,彭、寇、赵、臧疏、磻溪并作‘算’,馆本作‘笇’。成疏曰:‘何劳算...
《老子》79_03_校笺_12_奚侗
奚侗云:'《广雅·释诂》云:'司,主也。'《诗经·崧高》:'徹申伯田。'毛传:'徹,治也。'有德者泊然无為,不藏是非,善恶无責於人,而上下和合,故云'司契'。无德者,愁五藏以為仁义,矜血气...
《老子》47_04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此两句(并下句)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掌握着“道”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不出行就能推知(其他事物的情况),不望就能明晓(事物的道理)。韩非或谓“不行而知”义为“能并智”,...
《老子》27_05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易州、赵写无‘者’字。臧疏无‘者’字、‘而’字,臧疏‘解’上有‘以’字。”
《老子》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
朱谦之云:“‘无名天地始’,《史记·日者列传》引作‘无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萬物之始。’似两句皆作‘萬物’,非。按‘始’与‘母’不同字义,...
《老子》48_02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為道者日損’,言圣人為无為之道者,以情欲日損為目的;情欲日損,务欲天下复返虚无也。”
《老子》27_07_校笺_07_奚侗
奚侗云:“‘襲’,因也。见《礼记·中庸》‘下襲水土’郑注。‘明’即十六章及五十五章‘知常曰明’之‘明’。‘襲明’謂因顺常道也。《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人无棄人,物无棄物,...
《老子》01_07_校笺_03_严復
严復云:“‘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
《老子》48_05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吴、蒋说是也。或谓“无事”為“无扰攘之事”(陈鼓应之语),即失训也。许抗生译“取天下”為“取得天下”,违背故训,不符《老子》本义。
《老子》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
宋常星云:“善人视不善者,愈加警惕,愈加黾勉,惟恐抵于不善,则鉴戒之心,即为资助之有益。”
《老子》02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皆”作“以”,则为误也。 又,蒋锡昌云:“按:无名时期以前,本无一切名,故无所谓‘美’与‘善’,亦无所谓‘惡’与‘不善’。迨有人类而后有名,有名则有对待;既有‘美’与‘善...
《老子》49_03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是接上面“聖人”而言的,意谓“聖人”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无论善与不善的人)。所以不应有“吾”字(下文两“吾”字亦然)。帛书甲本无“吾”字,正使上下...
《老子》27_音韵_06_水海
水海按:“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以檮菥;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纁約而不可解也。”迹【tsǐěk】、適【těk】,锡部;菥,《改拼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谓为“之...
《老子》02_04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白玉蟾、磻溪、经幢、赵写本并作‘萬物作而不辭’。范谓杨孚、王弼同古本,则王确作‘不為始’。成疏曰:‘始,先也。’是成亦作‘不為始’。伦按:当依王弼作‘萬物作焉而不辭’。...
《老子》49_08_校笺_03_陈景元
陈景元云:“‘惵惵’,忧勤貌,又不停貌。河上公本作‘怵怵’,王弼本作‘歙歙’。”水海按:今譣诸种河上公本及河上公注文,皆作“怵怵”。
《老子》28_03_校笺_02_许抗生
许抗生云:“‘於’,甲、乙本皆缺此字,通行本、傅奕本皆有。今据补。”
《老子》02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夫’,李音符,发语之端,下经并同。”又云:“‘去’,羌吕切,除也。非‘来去’之‘去’。”
《老子》49_11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损缺“孩之”二字,帛书乙本全损。今据河上公本补。严遵本“孩”作“駭”,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楼正本、成玄英本、李约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邵若愚...
《老子》28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二本作‘朴’,下同。”
《老子》03_02_校笺_07_宋常星
宋常星云:“凡世间一切所貴重者,皆為難得之貨。為上者若有貴爱之心,為下者必起贪得之妄。贪之不得,未有不為盗者也。”
《老子》50_04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動’下有‘皆’字。”
《老子》28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楃散□□□,□人用則為官長”,“樸”假作“楃”(上古二字皆為屋部,属叠韵通假),前句损掩“則為器”三字,后句损掩“聖(简作圣)”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聖...
《老子》03_06_校笺_03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本疑作‘常使民心无欲无惑’。按二十七章王弼注云:‘不尚賢能,則民不争;不贵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盗;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皆引此章也。”
《老子》50_08_校笺_05_王先慎
王先慎云:“備、被义同。《广雅·释诂》:‘備,具也。’《史记·绛侯世家》集解引张揖注:‘被,具也。’故本书作‘備’,王弼本作‘被’。甲兵以在己者言,明作‘備’、作‘被’二字并通。河...
《老子》28_11_校笺_1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大制不割’,此明聖人用道也。夫聖人德全,大制群有,法乾坤之施洒雨露之恩,各畅其和,不知其力,令动植之物咸遂生成,曾不割伤以為己用,故云‘大制不割’。”
《老子》03_述评
这一章节谈的是“圣人治天下之道”(吴澄注语)。 老子认为,“圣人”要治理天下,就得不重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珍宝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所贪图的事物,使人民不会惑乱。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