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34页

《老子》20_18_校笺_12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冰《上古天真论》注云:‘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王注:‘故曰:我獨欲異於人;’是王本‘獨’下有‘欲’字之证。”
0408

《老子》71_03_校笺_05_刘师培

刘师培云:“《韩非子·喻老》述此义曰:‘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据此文观之,则‘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当作‘以其不病,无...
0407

《老子》72_02_校笺_08_严可均

严可均云:“‘无狭’,王弼作‘无狎’。”水海按: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无狭其所居,无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可知此作“无狭”。而道藏王弼本、张之象刊王弼本引经文则作“无狎...
0409

《老子》08_音韵_06_古棣

古棣云:“按:高亨此说误。此句为抱韵(略有变通):‘淵’与‘仁’为韵,‘地’與‘治’为韵,‘地’字并不失韵。于义,亦非‘不可解’。此‘地’字是用‘至下’、‘下之亟’之义。”
0409

《老子》10_01_校笺_09_毕沅

毕沅云:“诸本‘褒’并作‘抱’。按:‘褒’,裹也;‘抱’同‘捊’,取也,义异,应用‘褒’字。”
04011

《老子》11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三十幅’,輻音福,车輻亦是。‘共一轂’,轂,古木反,车轂。”
0409

《老子》61_03_校笺_19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大國能谦下,則小國附之;小國能谦下,則大國容之。故大國谦下以取人,小國谦下而取於人。”
0408

《老子》80_05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六朝残卷无上六字,‘俗’作‘居’,‘業’作‘俗’。磻溪无‘至治之極’一句,无‘民各’二字,‘俗’作‘居’,‘業’作‘俗...
0406

《老子》21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惚兮恍兮,中有象兮’,纂微、司马、苏、五注、曹、陈、达真、叶、清源、黄、程、邵并作‘惚兮恍,其中有象’。”
04015

《老子》71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尚、病、病、病、病,阳部。
0406

《老子》23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陈柱谓:三德、之字韵。高本汉谓:言、然韵。
0405

《老子》54_06_校笺_06_刘建国

刘建国云:“出土的《老子》有甲乙两种本,甲本中有二十二处‘邦’字,乙本皆为‘國’字,这显然是甲本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后,为避刘邦之讳将‘邦’改为‘國’的。我们详...
0408

《老子》55_08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祥’即不祥。《尚书序》云:‘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与此‘祥’字同义。王注曰:‘生不可益,益之则夭。’‘夭’字当作‘妖’,盖以‘妖’解‘祥’字。”水海按:朱谦之谓:《...
04012

《老子》12_01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吕氏春秋·本生篇》高诱注引作‘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庄子·天地篇》、《淮南子·精神训》并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岂高注所引乃《庄子》语耶?”
04011

《老子》20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善之與惡,相去何若’,陆(德明)‘去,欺虑切’。苏无此二句。”
0409

《老子》67_08_校笺_04_俞樾

俞樾云:“‘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按:《韩非子·解老》作‘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事’、‘器’异文,或相传之本异,或彼涉上文‘事无不事’句而误,皆不可知。至‘故能’下有...
04012

《老子》70_02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六朝残卷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各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引作‘而天下莫能知’。”
0407

《老子》25_05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王弼同古本;河上公本上句无‘强’字。今从古本。‘吾’者,老子自称也。谓道无声形,安得有名,因以其万物由是而出,故强字之曰道,...
04010

《老子》78_03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淮南子·道应训》引作'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强也',当为《老子》古本,帛书乙本涉前文而误'柔'为'水'(尹振环未订正,仍袭误'柔'为'水');严遵本不仅'夫水'二字讹误,语序也颠倒了,当...
04013

《老子》01_07_校笺_08_王弼

王弼注云:“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謂之‘始’,在终则謂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水海按:王弼则謂“两者”为“始”...
0408

《老子》04_03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紛’,顾欢作‘忿’。唐易州石刻本亦作‘忿’。”
04014

《老子》29_05_校笺_10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歔’本字当作‘嘘’。下文‘或强或羸’,‘强’与‘羸’反,则‘嘘’亦与‘吹’反。《玉篇·口部》:‘嘘’、‘吹’二字相通。即本《老子》。又引《声类》云:‘出气急曰吹,...
04013

《老子》54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五句,帛书甲本损缺第一句中的“觀”字、第五句中的“下”和“天下”三字。帛书乙本损掩“以家觀家”句末的“家”和“以國觀國”句的“以國觀”三字,并无“以鄉觀鄉”一句。帛书《老子乙本释...
0406

《老子》09_今译

积储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捶得锐利,不可长久保持。金玉满室,没人能够守住;贵富而又骄逸,就为自己留下灾殃。功业完成,就应退守收敛,这才合于自然的道理。
0406

《老子》69_06_校笺_14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荣注:‘两边举重,名曰抗兵;多少均齐,故云相若’;是荣作‘若’。按:王注:‘若,当也;’当者,谓两方兵力相当也。《说文》:‘哀,闵也;’闵者,即六十七章所谓‘慈’也...
0408

《老子》24_04_校笺_06_范应元

范应元注云:“有功而自称者,丧其功。”
0407

《老子》27_06_校笺_08_晁说之

晁说之云:“‘常善救人,故无棄人;常善救物,故无棄物。’独得诸河上公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辨之尔。”
0395

《老子》08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静”假作“争”(上古二字皆为耕部)。今从甲本。《甲本释文》校“静”为“争”,校注并云:“‘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通行本作‘而不争’,义正相反。按...
0395

《老子》32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俾道之在□□□”,损掩“天下也”三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作“卑□□在天下也”,“卑”为“俾”之省写或假借(上古二字皆为帮纽支部),损掩“道之”二字。甲、乙二...
03910

《老子》33_04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自勝者,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以全其强尔。故下经云:‘守柔曰强。’又曰:‘柔勝强。’故曰‘自勝者,强’。”
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