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36页

《老子》07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久、久,之部。生、生,耕部。先、存,文部。私、私,脂部。
05314

《老子》07_今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又久,就在于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身心退后,(实行谦让,)反而能领先;把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自身的生存。这岂不是由于他...
05614

《老子》07_述评

这一章节也是以“人法自然”的原理,以天道推论人道,要人道效法天道,从而宣扬“退身”、“无私”的精神。老子看到“天长地久”的自然现象,认为这种自然现象只是依照客观的发展规律而永恒运动...
03310

《老子》08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作“治”,当为“似”的音假(上古二字皆为之部),《甲本释文》即校为“似”;帛书乙本如此。今从乙本。刘惟永本“上”作“其”,“如”作“若”,谓“其善若水”。其他诸...
04413

《老子》08_01_校笺_02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03513

《老子》08_01_校笺_05_吴澄

吴澄注云:“‘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萬物之功,而不争處高洁,乃處衆人所惡卑污之地,故幾於有道者之善。‘幾’,近也。‘惡’...
0445

《老子》08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静”假作“争”(上古二字皆为耕部)。今从甲本。《甲本释文》校“静”为“争”,校注并云:“‘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通行本作‘而不争’,义正相反。按...
0395

《老子》08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而不争’,纂微、司马、曹、陈‘而’并作‘又’。”
0387

《老子》08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古本。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萬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於...
04512

《老子》08_02_校笺_04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作‘又不争处’。”
02611

《老子》08_01_校笺_03_想尔注

想尔注云:“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萬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0629

《老子》08_01_校笺_04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
0318

《老子》08_02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五十八引无‘善’字。”
04513

《老子》08_02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又不争,水性柔和,不与物争。’是成作‘又不争’。按:‘上善’谓上善之人,即聖人也。‘善利’之‘善’,犹好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
0468

《老子》08_02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今本作‘而不争’或‘又不争’。‘有静’、‘有争’与‘不争’,三者意义差别甚大,其中必有讹误。帛书研究组在甲本‘静’后注一‘争’字,读作...
0479

《老子》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上善之行,如水之能,具在下文,皆含法喻。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平可取法,清可鉴人,乘流遇坎,与之委顺,在人所...
04910

《老子》08_02_校笺_09_王安石

王安石云:“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争。衆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
02912

《老子》08_02_校笺_10_明太祖

明太祖云:“此老子导人行道,养性修德,行仁利人济物者若是。盖水之性无所不润,无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则道矣。”
03915

《老子》08_02_校笺_11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曰:‘地者,萬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其...
0427

《老子》08_03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居衆人之所惡’,‘惡’去声。‘故幾於道’,‘幾’平声。古本。苏曰:‘一本道下有矣字。’”
0578

《老子》08_03_校笺_05_焦竑

焦竑云:“‘處衆人之所惡’,古本‘處’作‘居’。‘故幾於道’,叶本下有‘矣’字。‘處’,上声。‘惡’,去声。‘幾’,平声。”
04411

《老子》08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水善利萬物”,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谓水好施利於萬物,萬物因水而生(参看王安石注);“有静”,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而”是连词(顺连而非转连)。
05112

《老子》08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脱“衆(简作众)”后“人”字,乙本“衆(简作众)”下有“人”字,可知此为误脱。乙本“惡(简作恶)”,假作“亞(简作亚)”(上古二字皆为影母铎部,则为同音假借),《乙...
0588

《老子》08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處’,一本作‘居’。‘惡’,乌路反,注作‘同’也。‘幾’,音机,近也,又一音祈。”
0585

《老子》08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處衆人所惡’,五注无‘人’字。纂微、司马、苏、曹、陈、清源、黄、程、邵‘人’下并有‘之’字。‘故幾於道’,五注、达真、叶句下并有‘矣’字。”
05013

《老子》08_03_校笺_06_张煦

张煦云:“‘居’,吕(知常)作‘處’。吕(知常)、葛、苏、赵(孟頫)无‘矣’字。”
04311

《老子》08_03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夫惟不争,故无尤矣。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按:赵写、磻溪‘居’作‘處’。‘夫惟不争,故无尤矣’,应在此(‘居衆人之所惡’)下。‘故无尤矣’下,应有‘居衆人之所惡...
0588

《老子》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陆所谓‘下同’者,当泛指别章言。陆於别章‘惡’字,有不出音者,如二十章‘善之与惡’,是也。有出音者,如二十四章‘物或惡之’,是也。马氏不明陆氏‘下同’之意,擅谓经文应重...
0427

《老子》08_03_校笺_09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人’下各本有‘之’字,(景龙)碑本泐。陆德明曰:‘處,一本作居。’按河、王本作‘處’,傅、范本作‘居’,敦煌本与此石同(作‘處’)。室町本‘道’下有‘矣’字。”水...
0419

《老子》08_03_校笺_10_王弼

王弼注云:“‘處衆人之所惡’,人惡卑也。‘故幾於道’,道无水有,故曰‘幾’也。”
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