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6_10_校笺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知常’下诸本无‘曰’字,旧钞河上本(天文钞本)、广明幢并有。依注义,王本亦有‘曰’字也。”
《老子》72_04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卷子成疏‘是以’作‘故’。各本无两‘而’字。按:此文与上不相衔贯,疑当自为一章。有脱文。”
《老子》74_02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譣谊‘常’下当据敦煌辛本增一‘不’字。盖既常畏死,即不敢為奇;惟其常不畏死,故敢為奇也。”
《老子》32_06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天將知止’,御注、王弼作‘夫亦將知止’,河上作‘夫亦將知之’。”水海按:今譣河上公本“夫”作“天”,严氏校误。
《老子》67_04_校笺_06_王先慎
王先慎云:“‘吾有三寳,持而寳之’,河上、王弼本‘吾’作‘我’,‘寳之’作‘保之’,陆希声、赵孟頫作‘保而持之’。傅本与此合。”
《老子》73_04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林、葛‘默’作‘坦’,吕、葛、赵作‘繟’。”
《老子》56_06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而疏’句,柰卷有‘亦’字。”
《老子》15_01_校笺_11_张舜徽
张舜徽云:“王弼本作‘古之善為士者’,‘士’乃误字,帛书乙本作‘道’,与傅本合,今据改正。河上公注云:‘谓得道之君也。’则河上本原亦作‘道’。”
《老子》19_04_校笺_14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经文相同,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首句‘此三言也’,今本多作‘此三者’,或谓‘三者’。所谓‘三言’,系指前述之‘聖智’、‘仁義’、‘巧利’而言。虽说‘三言’、‘三...
《老子》20_18_校笺_13_劳健
劳健云:“‘食母’二字,范本误从唐玄宗加字,作‘求食於母’。玄宗自注云:‘先无求、於两字,今所加也。’明非古本。范氏失於校正。”又云:“‘食’,音嗣,养也。‘母’谓本也。知养其本,...
《老子》74_04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常有司殺者殺’,六朝残卷无第二‘殺’字,馆本、卷子成疏‘殺’作‘煞’。柰卷无第二‘殺’字。···伦谓此文‘常’字涉上文而衍,第二‘殺’字亦涉下文而衍。”
《老子》49_06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作“□信也”,损掩一“得”字,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就校为此“得”字。帛书乙本作“德信也”,帛书《老子乙本释文》认为“德”为“得”之借字,校作“德(得)信也”。高明连同...
《老子》15_14_校笺_13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與‘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与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
《老子》16_02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各本並同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宋河上亦同此,无‘是’字。臧疏引顾欢曰:‘夫静觀其反真。’又引王曰(前人謂为弼注,今核之非是。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老子》39_03_校笺_0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无‘萬物’一句。”
《老子》21_09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之然’,御注、今河上作‘之然哉’,王弼作‘之狀哉’。”
《老子》41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损掩;帛书乙本“费”作“费(简作费)”。帛书《老子乙本释文》校注云:“费,通行本作昧。按《说文》:‘费(fèi),目不明也,从目,弗声。’费疑当作费。”费,当是“曹”...
《老子》51_08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作“是胃玄德”,“謂(简作谓)”作“胃”,为“謂”的假借,或为“謂”之省形,《乙本释文》已校改為“謂”。今从甲本。传世诸本皆作“是謂玄德”,同帛书《乙本释文》...
《老子》57_05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如此,帛书亦同,唯甲本‘國’作‘邦’。唐人本,‘民’字多作‘人’,当是避李世民讳而改。‘利器’的‘器’即生产工具,‘利器...
《老子》66_07_校笺_05_高明
高明云:“(傅奕本)作‘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严遵本前无‘其’字,而后无‘能’字,作‘非以争,故天下莫與之争’。”水海按:查道藏严遵本、怡兰堂刊严遵本后一句皆作“故天...
《老子》67_12_校笺_03_张煦
张煦云:“吕等作‘死矣’。”
《老子》38_0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此两句言最有德的人,因循自然,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有德。
《老子》67_音韵_02_吴棫
吴棫《韵补》三十六《养》:“勇”,羽两切,健也。《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長,上声。
《老子》38_09_校笺_03_张煦
张煦云:“吕、苏、林无‘也’字。”
《老子》21_07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并作‘自古及今’。”
《老子》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
陈汉章云:“‘高者抑之’,言揉弓也。《大射仪》注:‘揉,宛也。’宛为屈抑也。‘下者舉之’,言扬弓也。《大射仪》注:‘扬弓者,执下末。’扬猶舉也。”
《老子》78_07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同此,惟'謂'假為'胃',《甲本释文》已校补。帛书乙本'邦'讳為'國','謂'作'胃'。今从《甲本释文》。其他各本'邦'皆作'國',与帛书乙本同。严遵本'不祥'前无'之'字,作'受國不...
《老子》27_03_校笺_18_王弼
王弼注云:“‘善數不用籌策’,因物之數,不假形(不借助計數計算形器)也。”
《老子》04_01_校笺_06_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注》云:“凡有沖虚字者,皆盅之假借。《老子》‘道盅而用之’,今本作‘沖’是也。”
《老子》53_07_校笺_06_杨慎
杨慎云:“‘是謂盗誇’,謂本皆作‘誇’。柳子厚诗亦押盗誇,盖趂韵之故。今据《韩非子·解老》改作‘竽’。韩非之解曰:‘竽为众乐之倡,一竽唱而众乐和,大盗倡而小盗和,故曰盗竽。’其说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