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64页

《老子》10_02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氣”,今统作“气”,帛书乙本原作“氣”,范本作“炁”者,同“氣”也。《周礼·春官·眡祲》“掌十辉之法”;郑玄注云:“郑司农云:‘辉,谓日光炁也。’”《经典释文》八:“炁,...
03615

《老子》58_01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河上公注云:“其政教宽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王弼注云:“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悶悶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然则帛书乙本作“閑閑”,而不...
03615

《老子》36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示”假为“視(简作视)”(上古二字皆为脂部,故可叠韵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視,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視’为‘示’,古通用字。”《尚书·周书·洛诰》:...
03614

《老子》61_03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磻溪作‘牝常以静勝牡,以静為下’。六朝残卷作‘牝常以静勝其牡,以其静為下’。‘靖’,馆本、卷子成疏作‘彭’,各本作‘静’,下同。张之象‘牡’误作‘牝’。卷子成疏无‘以其...
0366

《老子》15_1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故能敝’,陆、王弼作‘蔽’,必世切。纂微、苏‘敝’并作‘弊’。五注、叶并作‘是以能敝’;清源同上,无‘能’字。司马作‘是以能弊復成’。黄‘敝’作‘蔽’。”
03613

《老子》16_12_校笺_04_马叙伦

马叙伦云:“疑‘天’字乃‘大’字之讹。下文‘吾强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天下皆謂吾大’皆可证。石田羊一郎从余说。”
0366

《老子》73_04_校笺_19_王卡

王卡云:“‘天之道’,《治要》引与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无‘之’字。”
03615

《老子》77_03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无‘者’字,下同。景福、敦煌庚、敦煌辛本‘補’均作‘與’。”
03613

《老子》25_音韵_02_陈第

陈第云:“改,音己,《说文》己声。《老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庄子》引古诗‘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
03614

《老子》26_04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成疏:‘如何,奈何也。’則成作‘如何’。按:‘萬乘之主’,指当时俗君而言。‘以身輕天下’,即輕以身為天下之谊,与十三章‘贵以身為天下’之谊相反。輕以身為天下,即以...
03610

《老子》02_05_校笺_08_易顺鼎

易顺鼎云:“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数语,全引此章经文,是王本作‘不為始’之证,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作‘不辭’者,盖河上本,后人因...
03612

《老子》04_述评

这一章节是继“道可道也”章节之后对“道”的又一种写状。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一种盅虚无形的东西;当然这种盅虚无形的东西,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此,它的作...
03611

《老子》06_今译

生养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的,因此称它为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的出生万物之门,就是生长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断的样子,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无形无声),然而作用起来,却永不会穷尽。
03612

《老子》09_02_校笺_13_吴澄

吴澄注云:“‘揣’,捶之也。言捶锥锋者不可以鋭,鋭之则易于挫,而不可長保其鋭矣。”
0369

《老子》59_07_校笺_10_罗运贤

罗运贤云:“《意林》、《御览》六五九引作‘深根固蔕’。”
0368

《老子》64_音韵_05_李赓芸

李赓芸谓:“按:末、土、下皆韵也。末字当读上声如姆,而《广韵》十‘姥’不收。”邓廷桢云:“木為侯部之入声(王力上古二十九韵部,木入屋部),末為祭部之入声(黄侃祭部并入月部),非韵;...
0366

《老子》20_02_校笺_05_吴澄

吴澄云:“‘唯’、‘阿’皆应声。‘唯’,正顺;‘阿’,邪谄。‘幾何’,言甚不相远也。”
03613

《老子》67_10_校笺_04_唐玄宗

唐玄宗注:“舍儉且廣,廣则伤财。”
0369

《老子》69_05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輕敵幾喪’,纂微、司马、五注、曹、陈、达真、邵并‘敵’下有‘則’字,苏、叶、黄‘敵’下并有‘者’字。”
0367

《老子》39_05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此句帛书甲本作‘其至之也’,乙本作‘其至之’,王弼本作‘其致之’,皆有误脱,以致语意不完。今依傅奕、范应元本写定。‘其致之一也’,当连上文读,乃总结上文之辞。”
03613

《老子》22_01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吕‘正’作‘直’。”
0365

《老子》49_07_校笺_06_古棣

古棣云:“以有‘之’字于文为长。‘聖人之在天下也’,即圣人的治理天下,此处‘在’字训‘治’,但有其特殊性,即包含有不干涉的意思,似為老庄学派专门用语。《庄子·外篇》有《在宥篇》,‘...
0366

《老子》28_09_校笺_02_水海

水海按:“復歸於无極”,“无極”,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境界,这里指“道”。王弼注云:“不可穷也。”谓道大无外。成玄英疏云:“无極,道也。常能弃(应為‘知’)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復我...
0368

《老子》50_08_校笺_01_校堪

此句,帛书甲本同;帛书乙本“甲兵”作“兵革”。今从甲本。严遵本、道藏河上公本、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景龙本、御注三本、楼正...
0369

《老子》03_音韵_03_黄瑞云

黄瑞云云:“用韵:腹骨欲(按《老子》句法,‘腹骨欲’似应叶韵,高本汉《老子韵考》、陈柱《老子集训》即以之為韵。然‘腹’属觉部,‘骨’属物部,‘欲’属屋部,三者相距颇远,姑存疑)。”
0366

《老子》53_音韵_03_水海

水海按:“使我摞有知也,行於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懈。”知【tǐe】,支部;懈【kēk】,锡部。支部【e】和锡部【ek】,主要元音相同,故可对转,支锡通韵,知、懈押韵。上古楚音...
0368

《老子》56_01_校笺_04_严灵峰

严灵峰云:“此两‘智’字,原俱作‘知’;似当读去声,作‘智慧’之‘智’。陆德明《释文》云:‘知者,或并音智。’·····河上公注‘智者不言’句云:‘知者贵行不贵言也。’王注云:‘因...
0368

《老子》14_12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本。今存各通行本“執(简作执)今”作“執古”。傅奕本“以”前有一“可”字,作“執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景龙本“御”作“语”,謂“執古之道,以語今...
03614

《老子》17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大上’,‘大’音太。王云:‘太上謂大人也。’顾云:‘太古上德之人也。’”
0366

《老子》72_02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馆本、六朝残卷、磻溪、柰卷、卷子成疏‘狎’并作‘狹’。‘狎’、‘狭’声同谈类,故得相通。‘狎’、‘狹’二字并借为‘柙’。《说文》曰:‘柙,槛也。’或借为‘匣’,《说文》...
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