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08_音韵_08_徐梵澄
徐梵澄云:“‘予善天’,通行本作‘與善仁’。——‘予’同‘與’。甲本作‘予善信’,脱三字。按‘天’古读铁因切,兴也。《左传·宣公十五年》‘孤不天’,犹今言‘不兴’。作‘予善天’者是...
《老子》54_05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仅残留“脩之”二字,餘皆损掩。帛书乙本前句作“脩之鄉”,后句作“亓德乃長”,“其”作“亓”,《乙本释文》已校改。今从《乙本释文》本。《韩非子·解老》引、景龙本、范应...
《老子》31_09_校笺_06_王昶
王昶云:“至元同开元(即御注本)。邢州‘志’作‘意’,无‘矣’字。”
《老子》09_02_校笺_13_吴澄
吴澄注云:“‘揣’,捶之也。言捶锥锋者不可以鋭,鋭之则易于挫,而不可長保其鋭矣。”
《老子》54_09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强本成疏引经文云:‘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则成玄英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老子》31_11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今譣帛书甲、乙本,从“是以吉事上左”到“言以喪禮居之也”这五句皆為经文,刘、马等氏之说不确。 又,河上公注云:“偏將軍卑而居阳位,以其不专殺也。上将军尊而居阴位,以其专主殺...
《老子》09_05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王弼作‘功遂、身退’,傅奕作‘成名、功遂、身退’,邢州本作‘名成、功遂、身退’。”案:元人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引王本经文作“功成、名遂、身退”,则刘见王本不作“功遂、...
《老子》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王注‘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蟲之物,无犯於人也’;是王作‘毒蟲’。顾本成疏‘毒蟲,虺蛇类也’;强本荣注‘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则成、荣并作‘毒蟲’。‘蜂蠆虺蛇’当...
《老子》32_01_校笺_02_毕沅
毕沅云:“按河上公注曰:‘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则河上本作‘道无常名’。”
《老子》10_01_校笺_11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抱朴子·应嘲篇》:‘先生載營抱一’。··《文选·吊魏武文》注引‘抱一能无離乎?’····《抱朴子·至理篇》曰:‘滌除玄覽,守雌抱一,專氣致柔;’盖本此文。····...
《老子》55_05_校笺_05_魏稼孙
魏稼孙云:“(景龙)‘而作’,‘而’下原空一格,严臆增‘峻’字,御注泐。”
《老子》32_02_校笺_18_叶秀山
叶秀山云:“太大的东西看不清,太小的东西也看不清,都是‘恍恍惚惚’。‘道’就其‘小’、‘精’、‘微’而言,很像古希腊早期理解的‘灵魂’(Φuxy)。这个‘Φuxy’原初是指人的‘(呼吸)...
《老子》10_04_校笺_04_王昶
王昶云:“开元、至元作‘能无為’。”
《老子》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
张舜徽云:“帛书甲本无‘知’字,盖原文如此。此承上句‘和之至也’而续申之曰‘和曰常’,谓和柔乃养生治国之常理也。下句即继之以‘知常曰明’,文意自顺。今本‘和曰常’上有‘知’字,乃沿...
《老子》32_05_校笺_12_古棣
古棣云:“帛书甲文、傅奕本‘人’作‘民’,河上公本(指王羲之本和嘉靖刊河上公本)作‘人’,唐以后传本有三十四种作‘人’(据蒋锡昌统计)。《老子》书用‘人’、‘民’虽不甚严格区别,但...
《老子》10_06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以’字在此作‘用’解,犹言明白四達能不用知吗?可见王弼本作‘明白四達,能无為乎’,确如俞樾所云有误。‘明白四達’需依‘知’,与‘无為’义不相属...
《老子》55_10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古棣反驳俞樾此两句下有“是故用其光,復归其明”说,甚为有力;但说“已”当作“亡”,非是矣。彼三十章作“亡”,亦为个别本子,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通行本皆作“已”,帛书甲...
《老子》32_08_校笺_02_毕沅
毕沅云:“‘譬之在天下’,河上公、王弼‘譬’下有‘道’字。”
《老子》32_09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之於’,御注、景福、英伦三本作‘之與’,敦煌、景龙二本均作‘與’。”
《老子》11_02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本皆以‘當其无’断句。按《考工记》‘利转者,以无有為用也’;是应以‘有’字断句。下并同。”水海按:陶方琦同意毕说。
《老子》56_05_校笺_04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玄’即道,亦即无名。‘玄同’即无名之同,犹云同于道也。此言能塞兑閉門,挫鋭解紛,和光同塵,是謂同于道也。”
《老子》33_02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并《周易集解》‘震’下虞翻引此句,均作‘自知者明’,作‘知’字是。‘自見之謂明’与经文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谊相反。”
《老子》11_06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王、傅及诸本皆如此,惟无‘也’字,据帛书补。此亦當以‘无有’断句,如上。”
《老子》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
张松如云:“按:前云‘不可得而貴’,隔句又云:‘故為天下貴’。‘貴’字疑有误。”
《老子》33_05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王弼注是符合《老子》原意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九章),‘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故‘多藏’、‘金玉满堂’不为富;‘能守’、‘不亡’(即王弼说的‘不失’)才算富。可...
《老子》12_01_校笺_05_张松如
张松如云:“‘五色令人目盲’,甲本‘盲’讹作‘明’。”
《老子》57_02_校笺_13_吴澄
吴澄云:“正者,法制禁令,正其不正,管、商以正治國,帝王以修身齐家為本,不恃法制禁令以為正。奇者,权谋诡诈,谲而不正,孙、吴以奇用兵,帝王以吊民伐罪为心,不尚权谋诡诈以为奇。奇者仅...
《老子》33_08_校笺_03_易顺鼎
易顺鼎云:“《意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謂得正而毙者也。河上本虽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壽;’是亦读‘亡’为‘妄’矣。”
《老子》12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同,乙本“聾(简作聋)”字损掩。今从甲本。景龙本、赵孟頫本“使”作“令”,无“之”字,“聾(简作聋)”作“”,谓“五音令人耳”。按:“”即“聾”的异体。《字汇·耳部》...
《老子》57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此处“民”字当作“人”。因“利器”是《老子》所用固定术语,三十六章即谓“邦之利器”,其义皆指象征“神器”或國家权力之类的重器(河上公注为“权”或“权道”,是也;王弼注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