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6_04_校笺_08_王卞
王卞云:“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紛’字均作‘忿’。按第四章‘解其紛’之‘紛’字,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亦作‘忿’,注云:‘忿,结恨...
《老子》33_01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人者,知也。···’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并无‘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无‘也’字,则文意不足,今依古本。”
《老子》11_03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当作“挻”(shān式连切)也。“挻”為《老子》本字。《说文》无“埏”字。作“然”者,為“燃”之省。“燃”、“燃”、“埏”皆為“挻”之借字(“燃”同“埏”。这几个字上古时皆為...
《老子》56_07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无欲,故不可得而利。不争,故不可得而害也。”
《老子》33_04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自勝者,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以全其强尔。故下经云:‘守柔曰强。’又曰:‘柔勝强。’故曰‘自勝者,强’。”
《老子》11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高本汉谓:輻、轂韵。
《老子》5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前句“奇”,帛书甲、乙本皆假借为“畸”,《甲、乙本释文》皆校改为“奇”,今从《甲、乙本释文》本;后句,甲、乙本皆同。御注本“奇”作“其”,谓“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严遵...
《老子》33_07_校笺_05_叶梦得
叶梦得云:“所者,人之所安也。人之所安,莫大于道。《周易》曰:‘艮其止,止其所也。’所,猶有在道,变通不穷,则无所不在,随所在而安之,孰不可为久者,所謂道乃久也。”
《老子》12_03_校笺_05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妨’,伤也。‘難得之貨’,谓赵璧隋珠、珍贵金银珠玉等物。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成玄英疏云:“佳丽之物,贪著爱玩,為生死之因,于脩道行中大為妨碍。”
《老子》57_0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有发语词“夫”,以承上问,并提示下语,表示议论开始。无“夫”字者,盖因上衍“以此”这样的回答提示语,则去之也。“镾”,则为“彌(今简为弥)”之异体(《说文·長部》:“镾,...
《老子》34_01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王弼作‘大道氾兮’,作‘氾’為是。”
《老子》12_06_校笺_12_余培林
余培林云:“‘目’,包括耳、口、心、行四者。‘為腹’,指满足身体的需要;‘為目’,指满足心理的欲望。身体的需要简单,所谓‘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篇...
《老子》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景福、柰卷、河上并作‘法物’,楼正、傅、范、王羲之并作‘法令’。作‘法令’是也,‘法物’无义。强本成疏‘法物犹法令’,知‘法令’义优。···‘物’字盖涉上文‘奇物’...
《老子》34_03_校笺_06_焦竑
焦竑云:“按:‘愛養’,一作‘衣被’。”
《老子》13_01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二句组织相似,而谊不相比。如‘寵’、‘辱’同為名词,而‘貴’则用為动词;‘驚’用為形容词,而‘身’则用為名词。‘寵辱若驚’,谓寵与辱皆若驚也。...
《老子》57_10_校笺_12_宋常星
宋常星云:“无事者,不劳民力,不贵难得之货,不纵可欲之情。私念所起谓之欲。樸者,心之浑厚。以无欲修之于己,即以无欲教之于民。”
《老子》34_05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乙本保存完好,唯假‘命’為‘名’。与今本勘校,王弼、河上诸本均与帛书相同。按:‘不為主’与‘不知主’虽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从经义分析,‘不為主’谓至道寥廓,萬物歸之,...
《老子》13_03_校笺_1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按旧钞河上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诸王弼本作‘何謂寵辱若驚?宠為下’。虽然陆氏惟注‘河上本无若驚二字’耳。今本王本‘寵’字下‘為’字之上,当脱去‘為上辱’三...
《老子》58_02_校笺_10_张舜徽
张舜徽云:“‘其民缺缺’,帛书甲本‘民’作‘邦’,证之《淮南子》所引,仍作‘民’,是汉时已有两本。”
《老子》34_音韵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居,鱼部,主,侯部,此侯鱼通韵。‘居’本作‘有’。又按‘道汜’本又作‘汎’,范应元‘汜音泛’,非也。‘汜’当音纪,此章汜、右、辭、有、主為韵,《楚辞·天问》汜、晦、里...
《老子》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苟’字,应吉父、司马公同古本。”
《老子》58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作“正□□□善復為□”,前句损掩“復為奇”三字,后句损掩“妖”一字,今据王弼本校补。景龙本“正”作“政”,谓“政復為奇,善復為妖”。遂州本“正”作“政...
《老子》35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樂’,音岳。‘餌’,而志反。‘過’,古卧反。”
《老子》13_10_校笺_07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王弼注训‘若’為‘乃’,是也,惟‘乃’字亦非古本。《庄子·在宥篇》云:‘故貴以身為天下,则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託天下。’《淮南子·道应训》云:‘故老子曰:故...
《老子》58_08_校笺_13_易顺鼎
易顺鼎云:“‘廉’,即古之矜也。廉之廉谓廉隅也。《礼记·聘义》:‘廉而不劌。’疏云:‘廉,稜也。’正与此同。有稜角则易致劌伤,故唯圣人廉而不劌。《淮南子》:‘金积折廉。’廉字亦如此...
《老子》35_05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第二十三章王弼注“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全引此章经文,古王弼本当作“淡兮其无味也”,同笔者校文。又,《老子》故本当作“兮”字。张松如、张舜徽即校为“兮”字。“兮”为《老...
《老子》14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今验之帛书,甲本作‘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聳;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弗得,名之曰夷。’乙本同,惟‘名’字作‘命’,‘聳’字作‘微’,第一‘命’字损掩。文虽小异,而古本亦...
《老子》59_01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嗇’作‘式’。‘式’为‘嗇’之借字。”
《老子》35_08_校笺_17_肖天石
肖天石云:“惟斯无味之味,无色之色,无声之声,无象之象,无体之体,其为用也,则无穷无尽。”
《老子》14_05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杜道坚本、李霖本‘故’下有‘復’字。按:泰初时期,天地未辟,既无声色,亦无形质,此种境界,不可致詰,亦不可思议。老子以為此即最高之道,无以名之,姑名之曰‘一’也。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