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无爲,则清静,故人自化。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
《老子》57_音韵_03_奚侗
奚侗云:“无為、好静、无事、无欲,语异谊同,变文以叶韵耳。”
《老子》57_09_校笺_12_宋常星
宋常星云:“细详古聖之无為,造道入德,绝无人欲之私,修己治人,浑全天理之正,君臣无事,上下相安,顺乎天而应乎人,不施异政,以眩天下之民,因其时而勤其事,不作有為,以惑天下之众,所以...
《老子》57_音韵_04_魏源
魏源云:“古‘譌’与訛通,故‘為’、‘化’二字并读如讹。《诗经·王风·兔爰》‘為’、‘吪’同韵。‘静’与‘正’韵,‘事’与‘富’韵,‘欲’与‘樸’韵。”
《老子》57_10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我无事,民□□□□□□□□□□”,前句损掩“自富”二字,并无“而”字,后句全损;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马叙伦《老子覈定文》则校“我”为“上”。景龙本无两“而”字,...
《老子》57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以正治邦,以奇用兵”,邦【peon】,东部;兵【pian】,阳部。东部【on】和阳部【an】,都是阳声韵,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故可旁转,东阳合韵,邦、兵押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老子》57_10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我无欲而民自樸’,河上本此下有‘我无情而民自清’。”
《老子》57_10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明道藏河上公本下又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考诸本皆无之。”
《老子》57_10_校笺_04_纪昀
纪昀云:“按:一本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水海按:节解云:“谓人无情欲,守一坚固,则精气淳厚不衰耗也。”似节解本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王卡谓陈景元本亦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
《老子》57_10_校笺_05_魏源
魏源云:“‘··我无欲而民自樸’,此下傅奕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按:经训堂刊傅奕本无“我无情而民自清”句。
《老子》57_10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易州无‘而’字。··《文子·微明篇》引‘我无事’句在‘我无為’句上。《盐铁论·周秦篇》引‘我’字作‘上’,譣弼注曰:‘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是汉魏以前本皆作‘上’也。...
《老子》57_10_校笺_07_老子乙本释文
帛书《老子乙本释文》校释云:“‘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通行本无上‘欲’字。按严遵《指归》云:‘人主诚能欲不欲之欲’,王弼注云:‘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自樸也’,似其本皆原有,经后...
《老子》57_10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其说是,《老子》古本当作“欲不欲”。“欲不欲”与“无欲”旨义虽通,但略有别。“欲不欲”从字面上讲,前“欲”,义为“要”,即与《玉篇》所谓“愿也”义通,属能愿动词。“不欲”即...
《老子》57_10_校笺_09_王弼
王弼注云:“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老子》57_10_校笺_10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上无赋敛,下不烦扰,耕田凿井,家给民足,故云而民自富。人君诚能内守冲和,外无营欲,则下之感化自淳樸也。”
《老子》57_07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令’字,景龙碑、河上本等皆作‘物’,以《老》校《老》,当从之。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十九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五十三章:‘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皆...
《老子》57_09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磻溪‘我好静而民自正’句在‘我无事而民自富’句下。馆本无‘而’字,下三句同。《论语义疏》六引李充曰:‘我好静而民自正;’盖本此文。是李时《老子》‘天下’二字作‘民’也...
《老子》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景福、柰卷、河上并作‘法物’,楼正、傅、范、王羲之并作‘法令’。作‘法令’是也,‘法物’无义。强本成疏‘法物犹法令’,知‘法令’义优。···‘物’字盖涉上文‘奇物’...
《老子》57_09_校笺_08_陈柱
陈柱云:“四‘民’字各本皆有‘而’字,罗振玉云‘景龙本无而字’。柱按:无‘而’字是也。‘為’、‘化’韵,‘静’、‘正’韵,‘事’、‘富’韵,‘欲’、‘朴’韵。”
《老子》57_07_校笺_08_许抗生
许抗生云:“按:‘法物’,乙本为‘□物’,河上公本与严遵《道德指归》作‘法物’;傅奕本、《淮南子·道应训》引皆作‘法令’。这里的‘法物’或即指法令之类的东西。”
《老子》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史记·曹相国世家·集解》引‘好静’句,及《老子列传·索隐》引‘无為’二句并同此(王弼本)。《汉书·曹参传》颜注引‘我无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并无两‘而’字。《...
《老子》57_07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作“法物”是,从蒋锡昌说。前文已明“忌諱”指禁令(政令)教诫之属,此文若为“法令”,则与前文“忌諱”之“政令”义重;况且,从字源上来说,“盗贼”之义也与货物相连(按:《说文...
《老子》57_07_校笺_10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法物,犹法令。言刑名彰著,法令滋繁···不堪苛虐,逃窜者多,因生滥窃,盗贼斯起。所谓政之愈巧,避之愈密。此一句重释以政。”
《老子》57_07_校笺_11_李息斋
李息斋云:“我以法治民,则民亦窃法以自使;上下相冒,则盗贼安得不多?”
《老子》57_08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全损;帛书乙本仅损一“聖(简作圣)”字,今据王弼本校补。严遵本无“是以”二字,“曰”作“云”,谓“聖人之言云”。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傅奕本、景龙本、顾欢本、御...
《老子》57_08_校笺_02_张煦
张煦云:“《御览》七六引作‘聖人之言云’。”
《老子》57_08_校笺_03_高明
高明云:“帛书乙本为‘是以聖人之言曰’。从句型考察,类似帛书‘是以聖人’云云者,乃《老子》习用之语,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如第三章、七章、十二章、二十二章、二十六章、二十七章、四十七...
《老子》57_08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高明之说是。《老子》下文所谓“聖人之言”,实际上是老子本人寄托之言。成玄英疏文就已指出:“老子自是聖人托伪谦之圣化,故《庄子》云‘寓言十九’也。”
《老子》57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无為”后有“也”字;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马叙伦《老子覈定文》则校“我”为“上”。景龙本无两“而”字,两“民”字皆作“人”,谓“我无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经...
《老子》57_09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人自化’,各本‘人’作‘而民’,下三句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