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198页

《老子》57_03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吾□□□□□也茂”,损掩“何以知其然”五字;“茂”,則为“哉”的异体(《字汇·戈部》:“茂,与茂同。”)“茂”或“茂”的后起字为“哉”(《汉语大字典·戈部》:“,...
0425

《老子》57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吾何以知其然哉’,纂微、曹、达真、黄下并有‘以此’二字。”
0419

《老子》57_03_校笺_03_魏源

魏源云:“河上、王弼作‘吾何知其然哉?以此。’傅奕作‘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03413

《老子》57_03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知其然’,河上、王弼、高翻‘然’下有‘哉’字。”
03714

《老子》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其然’作‘天下之然’。”
0488

《老子》56_音韵_03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知、知,支部。門,文部;塵,真部,文真合韵;紛,文部,文真合韵。光,阳部;鋭,月部,阳月合韵;同,东部(楚音东阳合韵),阳月合韵。親,真部;利,质部,真质通韵。疏,鱼部;...
0405

《老子》56_今译

知“道”之士,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知“道”之士。堵塞他的知欲的感官,关闭他的爱恶的门径;蕴敛他的才华的光耀,使他混同于俗世尘迹;钝锉他的锐利锋芒,消解他的怡喜...
03111

《老子》56_述评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讲,老子在这一章节讲的是如何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的问题,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怎样才能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就是后人所指出的有关“处世应物”(吴澄语)的人生哲学命题...
0417

《老子》57_01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以正之邦”,“之”为“治”之假(上古二字皆为之部);乙本作“以正之國”,“之”为“治”之借,“国”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甲、乙本释文》皆校改“之”为“治”。今从...
0297

《老子》57_01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以正治國’,纂微、曹、陈‘正’作‘政’。”
01055

《老子》57_01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正’字,傅奕、陈碧虚并云‘古本作政’。然‘政’者,正也,义通。”
05111

《老子》57_01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政’,河上、王弼作‘正’,古二字通用。”
0348

《老子》57_01_校笺_05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二七○及六二四引并作‘以政治國’。”
0535

《老子》57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政’。”
04315

《老子》57_01_校笺_07_刘韶军

刘韶军云:“‘以正治國’,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作‘以政理國’,与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三家不同(三家作‘以正治國’)。”水海按:唐玄宗注云:“在宥天下,...
0285

《老子》57_01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成疏曰:‘政,谓名教法律也;治,辑理也。’是成亦作‘以政治國’。各本及《尹文子·圣人篇》引作‘正’,是;‘正’与‘奇’对文。‘治’,臧疏作‘理’,盖避唐高宗讳改也。柰卷...
0368

《老子》57_01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马氏谓‘正’与‘奇’对文,是也。··强本荣注:‘养百姓者,妙在平均;宣风化者,要归于正直;’是荣作‘正’。《穀梁传·僖公元年》及《僖公二十二年》杨疏引‘正’均作‘政...
0369

《老子》56_09_校笺_05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言玄同之人,心无偏私,不可得而親而狎之;和光顺物,不可得疏而远之;恬淡无欲,不可得从而利之;处不竞之地,故不可得犯而害之;体道自然,非爵禄所得貴也;超然绝累,非凡俗所...
02613

《老子》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邢玄、磻溪与《文子·上礼篇》引均作‘政’。柰卷作‘以正之國’。《尹文子·大道下》引《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政者,名法是也。’顾本成疏‘政谓名教法...
02910

《老子》56_09_校笺_06_成玄英

成玄英疏云:“既遗荡乎親疏,又虚忘于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貴賤莫届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雅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貴之。”
02912

《老子》57_01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当作“正”也。此句“正”与下句“奇”为对,义正相应。五十八章“正复为奇”,也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知非作“政”也。又:“正”,指清静之道也。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与此章“...
0516

《老子》56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門、紛、塵韵(文部)。高本汉谓:兑、鋭、門、紛、塵、光、同,交错为韵。兑与鋭叶,門与紛、塵叶,光与同叶,此为隔句押韵式。
05113

《老子》5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前句“奇”,帛书甲、乙本皆假借为“畸”,《甲、乙本释文》皆校改为“奇”,今从《甲、乙本释文》本;后句,甲、乙本皆同。御注本“奇”作“其”,谓“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严遵...
0427

《老子》56_音韵_02_水海

水海按:“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两知字为韵,知属支部。为首尾韵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已指出《诗经·周南·麟之趾》即为首尾韵例(详见校笺文)。朱谦之《老子韵例》“首尾韵例”举“知...
0557

《老子》57_02_校笺_02_邵若愚

邵若愚云:“‘以奇用兵’,‘奇’音羁。”
02914

《老子》56_07_校笺_09_吕惠卿

吕惠卿云:“不就利,不违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0385

《老子》56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得”字,后句“賤”借作“淺”(上古二字皆为元部),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已校为“賤”。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李约本、赵孟頫本无“不可得而贵”一句。严遵本...
02612

《老子》56_08_校笺_02_严可均

严可均云:“‘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賤’,诸本无‘亦’字,河上公有。”
05215

《老子》56_08_校笺_03_朱谦之

朱谦之云:“‘而害’、‘而賤’句,柰卷有‘亦’字。又:《庄子·徐无鬼篇》:‘故无所甚親,无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语意同此。”
04311

《老子》56_08_校笺_04_水海

水海按:“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賤”,旨指“知道之士”所达到“玄同”的境界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的...
0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