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224页

《老子》03_08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无不為’,范本同此。磻溪作‘則无不治矣’。成疏曰:‘治,正也。’則成亦作‘无不治’。作‘治’者是也。此‘治’字应上文‘聖人之治’,自‘治’字改為‘為’字,读者复增‘為...
0546

《老子》52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啓其说,濟其事,冬身不棘。”事【d3ǐe】,之部;棘【kǐek】,职部。之部【e】和职部【ek】,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之职通韵,事、棘押韵。
0246

《老子》07_04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不以其无私耶’,宋河上及各本并同王本。磻本‘不以’作‘非以’,‘耶’作‘邪’。《淮南子·道应训》引作‘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赵写‘不’作‘非’。按:‘公私’的‘...
0466

《老子》53_08_校笺_09_古棣

古棣云:“《老子》故书应重‘盗夸’,否则语法不完整。帛书乙本‘也’后无‘哉’字,‘哉’字应有,与上文‘夸’、‘餘’谐韵,无‘哉’字则失韵。”
0376

《老子》10_04_校笺_11_范应元

范应元云:“‘爱民治國,能无以知乎’,谓‘抱一’、‘專氣’、‘滌除’等事,既以修身明心,可推充此道以及人物,即愛民治國之本也。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莫不有当行之路,则何以智為?愛民...
0296

《老子》56_04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诸家之解,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我认为《老子》此处用“紛”,乃是楚方言意义的“紛”也。扬雄《方言》卷十云:“紛,怡喜也。湘潭之间曰紛怡,或曰巸已。”敦璞注:“巸已、嬉怡二音。...
0296

《老子》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

范应元云:“人能虚静,则可以知人,可以自知。知人以智言,非私智也,猶止水之燭物也。”
0426

《老子》33_05_校笺_05_范应元

范应元云:“知万物皆备于我者,则莫富于此也。”
0576

《老子》12_04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吕氏春秋·本生篇》高注引作‘五味实口,使口爽伤’;《庄子·天地篇》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淮南子·精神训》曰:‘五味乱口,使口爽伤。’《文选·七发》注引作‘...
0486

《老子》57_05_校笺_06_严灵峰

严灵峰云:“潘静观本作‘朝’。三十六章云:‘國之利器。’五十二章云:‘朝甚除。’似当作‘朝’于义为长。”
0526

《老子》14_03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名”作“命”。今从甲本。河上公本、景龙本、道藏傅奕本、御注三本、陆希声本、白文本、宋微宗本、吕吉甫本、王元泽本、李息斋本、王雱本、吴澄本、李道纯本、林志...
0316

《老子》60_02_校笺_11_高明

高明云:“乙本‘以道立天下’,当从王本作‘莅天下’。傅本作‘涖天下’,赵孟頫作‘蒞天下’,意义相同。按:‘莅’、‘涖’均见《玉篇》,如云:‘莅,力至切,临也。与涖同。’《诗经·小雅...
0406

《老子》61_02_校笺_12_高亨

高亨云:“‘交’,当作‘父’,形近而讹。《鹖冠子·王铁篇》篇云:‘百父母;’旧校云:‘父或作交。’即‘父’、‘交’互误之证。《说文》:‘父,家长率教者。’引申则國君执政者亦可曰‘父...
0386

《老子》37_05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不欲以静’,司马‘不’作‘无’,‘天下將自正’,五注上有四字。”
0556

《老子》16_03_校笺_03_陆德明

陆德明云:“‘凡物’,‘凡’本作‘夫’。”
0536

《老子》80_03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輿’,河上作‘車’。”水海按:今存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皆不作“車”。则知陆德明、毕沅所见河上公本作“車”也。
0406

《老子》21_01_校笺_04_纪昀

纪昀云:“‘是’,《永乐大典》作‘之’。”
0456

《老子》69_02_校笺_05_帛书整理小组

帛书整理小组注云:“按:古代起兵伐人者谓之客,敌来御捍者谓之主。银雀山汉简有‘為人客则先人作’,及‘主人逆客于境’之语,故‘進寸’指客,‘退尺’指主,此句犹言吾不為客而為主,与上句...
0396

《老子》69_06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如此,《甲本释文》云:“‘若’字用朱涂过。”帛书乙本前句“稱兵”作“抗兵”,“稱(简作称)”与“抗”皆可训為“舉”,义可通也;后句作“而依者朕□”,“則”通用作“而...
0466

《老子》73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有“知”字,正与下文“天之所惡,孰知其極”相衔贯。这里所说的“知此两者,或利或害”,指作者能够知道勇於柔弱无为的一种人有利,勇於坚强有为的一种人有害,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下...
0416

《老子》23_02_校笺_20_魏源

魏源云:“希言而玄同,自然者也。風之飘,雨之驟,立之企,行之跨,食之馀,形之赘,皆非自然者也。盖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如时雨之应会而至,不疾不徐。若非自然,而强谈诡辩以惊世,以犹飄...
0516

《老子》78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訽',则同'詬'。《说文·言部》:'訽,詬或从句。'《玉篇·言部》:'詢,同詬。'《左传·昭公二十年》:'子死亡有命,余不忍其訽。'杜预注:'訽,耻也。'陆德明《释文》...
0426

《老子》02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高亨谓无“焉”字是,帛书本即无“焉”字,可证高说之确。但高谓“作”当在“萬物”上,则不确也,帛书本“作”在“萬物”后。又,朱谦之谓“辭”当作“始”,朱说则是也。三十章王弼注...
0296

《老子》53_01_校笺_08_许抗生

许抗生云:“‘挈’,甲本作‘挥’,乙本作‘介’,其他诸本皆作‘介然’。···应作‘挈’。‘撵’即‘挈’。挈,提也,《说文》:‘挈,悬持也,从手,韧声。’”水海按:“挈”之义,引申为...
0326

《老子》31_08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若美之,是樂煞人’,御注、河上、王弼作‘而美之者,是樂殺人’。‘煞人’,各本作‘殺人’。”
0416

《老子》11_02_校笺_11_宋常星

宋常星云:“因轂之窍空,所以有車之用。人皆知用車,不知車之用,妙在虚中也。是以車之用,虽用于有,而所以用者,实用于无。”
0516

《老子》58_01_校笺_11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陈碧虚《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云:‘王弼本作惇惇。’是陈见王本作‘惇惇’,当据改正。按:‘政’、‘正’二字在《老子》有极大之区别,详见八章。简言之,圣人治国,有‘正’...
0346

《老子》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

严可均云:“‘用不可既’,御注、河上作‘用之不可既’,王弼作‘用之不足既’。”
0486

《老子》36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按天文钞河上公本及景龙碑作‘翕’,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翕’,《韩非子·喻老》引亦同。似王、河两本均作‘翕’,后人改王本为‘偏’或‘歙’,而改河上公本为‘噏’。”
0286

《老子》36_07_校笺_17_苏辙

苏辙云:“魚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然方其托於深淵,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淵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於柔弱,而剛强者莫能伤也。···鱼惟於淵,然后人得制之。...
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