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7_05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五十七章‘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文异谊同。彼作‘自正’,而此作‘自定’者,以‘静’、‘定’為韵耳。强本成疏引经文云:‘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则成无‘將’字,‘定’作...
《老子》66_04_校笺_07_河上公
河上公注云:“‘欲先民’,欲在民之前也。‘必以身後之’,先人而後己也。”
《老子》2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善”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景龙本无“者”字,“瑕”作“瘕”,“適”作“讁”,謂“善言无瘕讁”。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御注本、邢玄本、张之...
《老子》02_02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皆知善之為善’,达真、清源上并有‘天下’字。‘斯不善已’,苏‘已’作‘矣’。”
《老子》04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解其紛’,河上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四章,又见于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紛’。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之讹...
《老子》55_09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壯’,馆本作‘压’。‘則’,宋河上作‘將’。”
《老子》36_01_校笺_1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作‘翕’是也。傅、范皆作‘翕’。范曰‘王弼同古本’,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释文》出‘將欲偏’,知《释文》所见王本作‘偏’。敦煌、景福、室町三本作‘噏’。...
《老子》66_05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處民上而不重,處民前而不害’。王弼作‘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明皇同弼,‘民’作‘人’。”水海按:道藏河上公本后句则作“處前而民不害”。
《老子》67_02_校笺_05_水海
水海按:张松如说是也。许抗生亦谓“‘夫唯不肖,故能大’与下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相一致。”
《老子》40_03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当作“天下之物”,马叙伦说是。唯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为《淮南子》语羼入者则谬也,帛书本则有此语,当为《老子》原文。 又,蒋锡昌云:“‘有’,即‘有名’,‘无’即‘...
《老子》23_07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云:“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与失同体,故曰‘同於失’也。”(此注陶鸿庆云:“此当云:‘失,累也。多則累,故曰失也。行累則与失同体,故曰同於失也。’‘累’,...
《老子》79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怨、怨、善,元部;人,真部;真元合韵。契、勶,月部。親、人,真部。
《老子》50_01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根据本文“執生”之旨,王弼之说为是。《韩非子》等人的“从生到死”说不合老旨,故不从。
《老子》04_01_校笺_18_吴澄
吴澄注云:“‘沖’字本作‘盥’,器之虚也。道之体虚,人之用此道者,亦当虚而不盈,盈则非道矣。沖,直中切。”
《老子》32_05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是也。《老子》故书当作“人莫之令”。其中之“人”,河上公古本(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即如此,唐本多有作“人”者(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即上承河上公古本,并非避唐皇帝李世...
《老子》12_06_校笺_14_张舜徽
张舜徽云:“《老子》所言‘為腹不為目’,乃就君道而發。君道无為,主于任人而不任智。使天下之人,皆為己用,即所谓以物养己也。如自贤己智,代行臣职,则以物役己矣。腹与目,特取譬而為言耳...
《老子》57_音韵_02_姚鼐
姚鼐云:“清静為天下正,故以正治國,无二术矣。奇者余也,零余之道,备而不施,以是用兵可也。世以奇谲解之,大谬。正、兵合韵。”
《老子》60_04_校笺_14_肖天石
肖天石云:“夫聖人以道莅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扰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严刑峻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则自上下咸歸于道,咸安于无事,而和气致祥。”
《老子》74_04_校笺_06_高明
高明云:“帛书甲、乙本与今本勘校,彼此重要差别有二:其一,帛书甲、乙本皆有‘若民恒且必畏死’一句,世传本皆夺此句。其二,帛书甲、乙本‘則恒有司殺者’,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常有司殺者...
《老子》78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先,文部;之,之部,之文合韵。剛、强、行,阳部。訽、主,侯部。祥、王,阳部;反、元部,元阳合韵。
《老子》27_0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吕作‘善計者不用籌算’。林作‘善計不用籌策’。”
《老子》02_01_校笺_04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古本。‘已’,音以,语助。”
《老子》56_05_校笺_05_陈鼓应
陈鼓应云:“‘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王纯甫说:‘玄同者,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也。’(引自《老子亿》)”
《老子》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相去何若’,王弼或作‘若何’,非。”
《老子》42_01_校笺_09_蒋锡昌
蒋锡昌云:“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言‘天得道以清也’,此其证也。”
《老子》29_07_校笺_1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范谓王同古本,则范见王本作‘或彊或剉,或培或墮’。然陆于《释文》出‘羸’、‘挫’、‘隳’三字,则今王本固即陆见之本。窃以為此文当仍以陆本為正,因以时代而言,陆在范前...
《老子》07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久、久,之部。生、生,耕部。先、存,文部。私、私,脂部。
《老子》33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强也。”知【tǐe】、力【lǐek】为韵,明【mian】、强【gǐan】为韵。知【tǐe】,支部;力【lǐek】,职部;职部【ek】和锡...
《老子》59_03_校笺_02_成玄英
顾本成玄英疏云:“‘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民,元者无过,用无为至(之)法也。叹此无为之法,独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则制伏魔试;用之治国,...
《老子》64_11_校笺_11_高延第
高延第云:“事当垂成,人情易放,精力多疲,稍有疏忽,必致危殆,弃其前功。官怠於有成,病加於小愈,祸生於懈惰,比比然也。当加意保持,忽至幾成而敗。《庄子》所谓视其后者而鞭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