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32页

《老子》26_01_校笺_07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王弼注《易经》之《恒卦》引此与今本同。皇侃疏《论语·学而篇》第一引作‘重為輕根,静為躁本’。按:重谓寡欲自重,輕谓纵欲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為,躁谓急功好...
03511

《老子》77_音韵_05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道,幽部;之、之,之部;幽之合韵。益,锡部;足,屋部;锡屋合韵;餘,鱼部;屋鱼旁对转,屋鱼合韵;者、者,鱼部。有,之部;居,鱼部,之鱼合韵;也,歌部,鱼歌合韵。
05015

《老子》45_07_校笺_11_范文元

范文元云:“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以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盅,直而若诎,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无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当以清静為正尔。...
0517

《老子》26_03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河上公作‘燕’,易州、开元石刻同河上。”
04810

《老子》78_03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柔之勝剛,弱之勝强',纂微、司马、苏、曹并上有'故'字,无二'之'字;陈、叶无二'之'字。'
02413

《老子》46_02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蒋、朱则释“戎馬”为“牸馬”、“牝馬”等;蒋谓“生於郊”为“驹犊生於战地”等。此释迂曲,亦不可通。 又,魏源引王弼注语:“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於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卻走...
0546

《老子》26_05_校笺_07_毕沅

毕沅云:“王弼同河上公作‘輕則失臣’。”
0475

《老子》78_06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是謂',一作'是為'。'
03010

《老子》46_06_校笺_06_马叙伦

马叙伦云:“罗卷无‘故’字,馆本作‘知足之足常’。···《文选·东京赋》注引作‘知足常足’也。”
03212

《老子》27_01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范、经幢同此(有‘者’),各本无‘者’,下同。‘徹’字,陆同此,各本作‘轍’。‘迹’字,陆、寇及《意林》引、《文选·闲居赋》注引作‘跡’,各本及《文选·酒德颂》注引...
0279

《老子》78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先,文部;之,之部,之文合韵。剛、强、行,阳部。訽、主,侯部。祥、王,阳部;反、元部,元阳合韵。
0537

《老子》47_02_校笺_08_蒋锡昌

蒋锡昌云:“王注:‘故不出户闚牖,而可知也;’七十章王注:‘可不出户闚牖而知;’疑王本‘見’作‘知’。”
0265

《老子》27_03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吕作‘善計者不用籌算’。林作‘善計不用籌策’。”
05314

《老子》79_03_校笺_09_唐玄宗

唐玄宗注云:'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自化。无德之主,则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司契则清静,立法则凋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人君者,常思淳化於无為...
0517

《老子》47_04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明”虽通“名”,但《老子》原本作“名”,而不作“明”。“名”、“成”(见下句)为韵107德篇校笺译评(二字皆入耕部);所以,不必改“名”为“明”。 又,《韩非子·喻老》云:“...
04915

《老子》27_05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损掩“无纁”二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同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王弼本、御注本、楼正本、唐玄宗疏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苏辙本、邵若愚本、...
02415

《老子》01_02_校笺_0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则作“恒”。但此“恒名”之“恒”,义乃同“常”(《说文》:“恒,常也。”)。《文子》亦为先秦故书,而作“常”,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乃因义同而通用也。 又,胡曲...
04713

《老子》01_04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则云:“司马光、王安石、苏辙辈读此,皆以‘有’字、‘无’字为逗,不知‘有名’、‘无名’为老子特有名词,不容分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始制有名;’三十七章:‘吾将镇之以...
0267

《老子》48_03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臧疏及《治要》、《意林》、《文选·东京赋》注引并作‘又損之’。《理惑论》引作‘損之又損’。”
0439

《老子》27_07_校笺_15_肖天石

肖天石云:“襲明者,亦犹庄子之言‘因明’也。因乎天道,顺乎天理,应乎天行,依乎自然,则自与道合,而常明矣。”
03413

《老子》01_07_校笺_11_范应元

范应元云:“两者,‘常无’与‘常有’也;‘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盖非‘无’不能显‘有’,非‘有’不能显‘无’,‘无’与‘有’同出而異名也。以道为‘无’,则万化由之而出;以道为...
0467

《老子》48_音韵_01_江有诰

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江永、姚文田等同其说。
04610

《老子》27_11_校笺_04_张煦

张煦云:“吕‘知’作‘智’。”
0245

《老子》02_02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古本。‘已’,音以,语助。”
03511

《老子》49_04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得善矣’,林及《御览》七十六引同此。各本作‘德善’,惟葛、赵亦有‘矣’字。下‘得信矣’同。”
0526

《老子》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亦作‘溪’,景龙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0526

《老子》02_04_校笺_13_毕沅

毕沅云:“两‘不處’河上公作‘弗居’,聚珍板王弼注本作‘功成而弗居’,校云:《永乐大典》无战争及沉重的租税负担等方面,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反的,无為论也有其消极、保守、...
04813

《老子》49_08_校笺_11_刘师培

刘师培云:“按:此文‘聖人在天下’句,‘歙歙为’句。···‘歙歙为’者与二十章‘沌沌兮’一律···《文迭·东京赋》李注引《老子》曰:‘聖人在天下,惵惵焉。’‘惵惵’即‘歙歙’异文,...
0497

《老子》28_03_校笺_10_詹剑峰

詹剑峰云:“老子认為有道者的修养常保持其纯真,如同婴兒一样,故他说:‘常德不離,復歸於婴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以婴兒作比喻者,因為婴兒的特性是天真的、纯厚的、生机活泼的、不...
04310

《老子》02_06_校笺_10_宋常星

宋常星云:“因聖人不肯自處自任其事,以虚心应物,忘名忘相,无我无人,不见有為之迹,不立教化之名,故曰不居。聖人之心,虽然不居,其功终亦不可得而去者,盖以道德高于天下,天下后世未尝不...
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