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5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樂’,音岳。‘餌’,而志反。‘過’,古卧反。”
《老子》60_04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道洽则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则不知神之为神。道洽,则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则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犹云非独不知神之为神,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夫恃威网以使物者,治之衰也。...
《老子》15_03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夫惟不可識’,纂微‘惟’作‘唯’,后同。司马无‘可’字。”
《老子》37_04_校笺_07_易顺鼎
易顺鼎云:“按《释文》大书‘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夫亦將无欲’十四字,则今本重‘无名之樸’四字,乃涉上文而衍。”
《老子》16_10_校笺_03_马叙伦
马叙伦云:“唐写卷子残本、经幢本作‘知常曰容’。”
《老子》64_09_校笺_02_奚侗
奚侗云:“四句(指‘為之者敗之,执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為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与上下文谊不相属,此第二十九章中文,彼章捝下二句,误羼于此。”
《老子》64_音韵_04_吴棫
吴棫《韵补》谓:“脆”,昌说切,易断也。《老子》:“其脆易判。”水海按:“判”,河上公本及景龙本作“破”,而“破”字无韵,从傅本作“判”。
《老子》18_02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知慧’,‘知’音智。”
《老子》81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本作“□者不博,□者不知”,前句损掩“知”字,后句损掩“博”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乙本如此,今从乙本。敦煌辛本前“知”作“智”,谓“智者不博,博者不知”。严遵本、顾...
《老子》20_13_校笺_12_马叙伦
马叙伦云:“‘沌沌兮’,范、白、吴、赵写同此;易州、磻溪、馆本、臧疏、彭、寇、张嗣成作‘純’;馆本、易州无‘兮’字。按:‘沌’、‘純’、‘忳’,并借为‘惇’。《说文》曰:‘惇,厚也...
《老子》21_03_校笺_14_河上公
又,河上公注云:“道虽惚恍无形,其中独為万物设法像也。”(顾欢本引河上注)清世祖注:“(惚恍者),若有若无之意,有象有物,则所谓无狀之狀、无物之象也。”
《老子》39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胃地毋□□將恐□”,损掩“毋”后“已寧”和“空”后“發(简作发)”三个字;乙本如此。今从乙本。毋,其他各本以及《太平御览》三十六所引通作“无”(或“無”)。已,除...
《老子》39_10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貴’下有‘而’字。”
《老子》72_01_校笺_10_张松如
张松如云:“奚侗曰:‘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自兹起,則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什么是‘大可畏者’呢...
《老子》22_06_校笺_05_王安石
王安石注云:“不自見乃无所不見,故常明。”
《老子》41_11_校笺_04_罗运贤
罗运贤云:“《御览》六五九引作‘太音希聲’。”
《老子》22_10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豈虚言哉’,古本‘言’下有‘也’字。”
《老子》42_05_校笺_05_马叙伦
马叙伦云:“按:‘患’,各本作‘惡’,疑此讹。易州、臧疏引‘穀’并作‘轂’,馆本作‘整’。”
《老子》23_08_校笺_04_毕沅
毕沅云:“河上、王弼‘得之’上并有‘樂’字。”
《老子》46_02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诸家释“戎馬”为“军馬”、“兵馬”或“战馬”等。如此解释“戎馬生於郊”,义不可通。古代战馬为骟馬,不得生於郊也;且古者战馬用牡不用牝,不得生於郊明矣。 又,蒋锡昌云:“此言...
《老子》27_09_校笺_02_蒋锡昌
蒋锡昌云:“《众经音义》二十三引无‘者’字。《淮南子·道应训》、《治要》、《后汉书·儒林传》注引‘資’下有‘也’字。”
《老子》02_03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此言有、无,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之类,皆以相对而存在,且皆相互依赖,彼此转化,含有辩证思想。
《老子》28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德不貣,復歸於无極”,“德”前“恒”字脱(高明把原文写為“恒德不貣”,有疏忽之处),当补。乙本前句作“恒德不貸”,“貸”為“忒”的假借,后句同此。今诸通行本皆无...
《老子》50_07_校笺_07_古棣
古棣云:“应作‘陵行’,但‘陵’字不能解作‘山陵’,而是与‘陸’同义。以‘陵’为‘陸’乃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约定俗成之语。《越绝书·兵法》以‘船军’和‘陵军’对举。‘陵军’即指陸軍。...
《老子》50_11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前句句末当有“也”字,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亦有“也”字。又,《老子》原本后句句末当有“焉”字,《韩非子·解老》所引为战国古本,即有“焉”字。实非后人“...
《老子》09_01_校笺_06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越语》‘持盈者与天’;《史记·楚世家》‘此持满之术也’;《诗经·凫鹥序》‘能持盈守成’;皆‘持盈’连言,盖为古人成语。‘盈’之作‘满’,则以惠帝讳而改。老子欲与下...
《老子》54_音韵_06_邓廷桢
邓廷桢云:“‘國’,一本作‘邦’。按作‘邦’者是也。‘邦’之为言封也。《尚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邦康叔’者,封康叔也。《论语》云:‘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者,封域也...
《老子》11_06_校笺_04_朱谦之
朱谦之云:“景龙碑本止此句为一章。”
《老子》33_05_校笺_08_肖天石
肖天石云:“知足者,常自足其足,且自足于内,以其有止,故少分即足。不知足者,常求足于外,求足于外则无止,是即能富有天下,亦不能足。”
《老子》57_02_校笺_12_苏辙
苏辙云:“古之圣人,柔远能迩,无意于用兵,唯不得已然后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为正,以用兵為奇。虽然,此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败之,执者失之。唯体道者,廓然无事,虽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