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16_11_校笺_02_焦竑
焦竑云:“‘公乃王’,龙兴观碑次解本作‘公能生’。”
《老子》64_06_校笺_02_彭耜
彭耜云:“‘豪’,苏、五注、曹、陈、达真、清源、黄、程、邵并作‘毫’。”水海按:彭耜本经文作“毫”,《释文》则作“豪”。
《老子》16_音韵_04_水海
水海按:“至虚極也,守静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極【gǐek】,职部;督【teuk】,觉部;职部【ek】和觉部【euk】皆为入声韵,其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故可旁转,职、觉合韵,极、...
《老子》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敦煌庚、敦煌壬三本均无‘是以’二字。敦煌壬本‘无執’上有‘聖人’二字。”
《老子》17_02_校笺_12_王弼
王弼注云:“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使,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老子》64_1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以復衆人之所過’,纂微、司马、苏、曹、达真、陈、程并无‘以’字。”
《老子》17_04_校笺_09_张煦
张煦云:“开元、吕、葛无‘故’字、‘焉’字。林无‘故’字。”
《老子》65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句,帛书甲本作“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古之”作“故曰”,《甲本释文》校注云:“‘故曰’,各本作‘古之’。”帛书乙本第一句同此,第二句、第三句作“非以明□□,□...
《老子》17_06_校笺_08_宋翔凤
宋翔凤云:“‘百姓皆謂我自然’。按《白虎通义》曰:‘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此云‘百姓皆謂我自然’,正述黄帝之语。下文云:‘希言自然;’又申自然之义曰:‘故从事于...
《老子》65_04_校笺_08_张松如
张松如云:“‘德’字,李荣注、成玄英疏,皆同帛书本作‘德’,他本皆同傅奕作‘福’。如按:‘福’、‘德’义可通。《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注:‘犹福也。’……这可能是古本‘德...
《老子》18_02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经幢》‘焉’字同此,‘慧’作‘惠’,范‘焉’字在‘僞’字下,‘智慧’作‘知惠’,赵写‘慧’作‘惠’。彭、寇、白、张嗣成、臧疏、赵、吴、潘、集唐并作‘智慧’。成疏曰:‘...
《老子》65_08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作“乃至大顺”。“乃”,承上文言,相当於今语“於是”(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故“乃”前不当有“然後”。又,“至”前不当有“復”。此句是承上文续言。上文已有“反”字,...
《老子》18_音韵_02_奚侗
奚侗云:“義、僞、慈、臣为韵。僞从爲声,古或读若譌,与義相韵。義固从我声也。《老子》则读如今音,故十章以为韵疵、兒、雌、知。臣与義、僞、慈韵,乃音变。如《说文》赔读若指之例。”
《老子》66_04_校笺_02_薛蕙
薛蕙云:“‘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民’一作‘人’;‘必以’一并作‘以其’。”
《老子》19_03_校笺_05_吕吉甫
吕吉甫云:“聖人知天下之乱始于迷本而失性,惟无名之樸為可以镇之。‘絶聖棄智,絶仁棄義,絶巧棄利’,乃所以復吾无名之樸而镇之也。夫‘絶聖棄智’、‘絶仁棄義’,则不以美与善累其心矣。‘...
《老子》66_07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作“故□□□□□諍”,损掩“天下莫能與”五字,《甲本释文》已校补,“争”假作“静”(上古二字皆為庄纽耕部),无“之”字。帛书乙本“與”後无“之”字。许抗生云:“‘之’...
《老子》19_06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按:‘私’本作‘思’,唐王真《论兵要义述》、强思齐本、陈象古本、元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磻溪宫道德经幢》‘私’均作‘思’,此其证也。惟《庄子·山木篇》语同此石(作‘私’)...
《老子》80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輿’,音余,河上曰‘車’。”
《老子》20_02_校笺_11_甲本释文
帛书《甲本释文》校注云:“‘訶’(hē),乙本作‘呵’,通行本作‘阿’。《说文》‘訶,大言而怒也。’‘唯’为应声,‘訶’为责怒之词,二者相对。”
《老子》80_06_校笺_07_朱谦之
朱谦之云:“‘隣’字,广明、罗卷、顾同此。按:《说文》‘五家为鄰,从邑粦聲。’古作。《九经字样》云:‘作隣者讹,宜作鄰。’”水海按:“隣”,为“鄰”的俗写异体。《广韵·真部》云:“...
《老子》20_05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荒’字,易州作‘忙’,馆本作‘莽’,各本同此(‘荒’)。然‘荒’、‘莽’、‘忙’并借字,正当作‘懬’。《说文》曰:‘懬,阔也。’潘本‘兮’作‘乎’。馆本无‘兮’字。唐...
《老子》81_03_校笺_02_范应元
范应元云:“‘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古本。”
《老子》20_07_校笺_13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衆人)有为,动生情欲,熙熙逐境,役役终身,如馁夫之临享太牢,恣贪滋味,冶容之春臺登望,动生爱著。春臺所以为爱著者,谓其卉木滋荣,禽鸟鸣匹,阳和陶然,易淫荡也。”
《老子》81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通过“信”与“美”、“知”与“博”、“善”与“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矛盾对立的辩证思想。 “信”与“美”、“知”与“博”、“善”与“多”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真假、善恶、...
《老子》20_09_校笺_12_宋徽宗
又,宋徽宗注云:“经曰:‘復歸于婴兒’,《庄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谁?’婴儿欲虚未萌,疏戚一视,泊兮静止,和顺积中,而英华不兆於外,故若婴兒之未孩。”
《老子》67_04_校笺_03_范应元
范应元云:“‘我有三寶,持而寳之’,韩非、王弼、傅奕同古本。老氏自謂,我有三寳,持守而珍贵之,謂下文也。”水海按:是知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我有三寳,持而寳之”,近帛书本。
《老子》20_11_校笺_10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强本引成疏经文;‘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遣;’是成本无‘而’字。”
《老子》67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事”作“器”,其他文字同此。今从甲本。敦煌壬本前句同此,后句“能”下有“為民”二字,作“故能為民成器長”。潘静观本、陈象古本、李道纯本前句同此,后句作“...
《老子》38_06_校笺_07_马叙伦
马叙伦云:“‘仍’,各本同此,范作‘扔’。石田羊一郎删句末‘之’字。··‘攘’,借为纕,《说文》曰:‘纕,援臂也。’仍、扔,音义同,《说文》曰:‘扔,捆也;’‘捆,就也。’”
《老子》20_13_校笺_19_王雱
王雱云:“沌沌,似愚而真智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