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汇编数据 第53页

《老子》23_音韵_03_黄瑞云

黄瑞云云:“言、然,元部,句中叶韵。”
0467

《老子》23_音韵_04_古棣

古棣云:“‘飄風不冬朝,驟雨不冬日。孰為此者?天地。’‘日’、‘地’為韵。‘日’入质部,通常‘地’入歌部,但在楚音中‘地’字入支部,支质為邻近韵部,可以谐韵。此為偶句韵,而奇句不入...
0497

《老子》23_音韵_05_水海

水海按:“希言自然。飘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然【nǐan】,日纽元部;日【nǐět】,日纽质部;二字同声母,可押韵。上古有以声母押韵的例证,如《诗经...
03211

《老子》23_音韵_06_本章韵读

本章韵读:然,日母元部;日,日母质部;元质合韵;此,支部,支质合韵。久,之部;乎,鱼部,之鱼合韵。道、道,幽部。德、德,职部。失、失,质部;者,鱼部;之,之部,鱼之合韵。
0519

《老子》23_今译

少说自然方面的话。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呢?天地自然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于人呢?因此,从事于“道”的,就应和“道”相合;从事于“德”的,就应和“德”相合...
02810

《老子》23_09_校笺_04_纪昀

纪昀云:“《永乐大典》无‘樂’字。”
02913

《老子》23_述评

本章节老子首先提出“希言自然”。老子说“希言自然”,并不是说他就不谈“自然”了,下面他谈的“飘风”、“暴雨”、“天地”,就都是“自然”。老子从“飘风”、“暴雨”这些失“常”的自然现...
0259

《老子》23_09_校笺_05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无‘樂’字。”
05514

《老子》25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帛书甲、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李道纯本“昆”作“混”,“地”作“而”,谓“有物混成,先天而生”。其他诸本皆作“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02710

《老子》23_09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英伦无‘樂’字。”
04711

《老子》25_01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混成’,混,胡本反。‘先天’,先,悉荐反。”
04915

《老子》23_09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失亦得之’,文津作‘失亦失之’。”
0465

《老子》25_01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先天’,陆‘先’悉荐切;李音同。上居无象之前曰‘先’。”
03915

《老子》23_09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张嗣成、张之象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寇、赵、吴无‘樂’字。臧疏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04614

《老子》23_09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本为是,当作“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既不從事於“道”,又不從事於“德”,而從事於“失”(违背自然之道),当然只能“同於失”,所以“道亦失之”。显然,王弼等本传误。徐梵澄...
0479

《老子》23_08_校笺_05_纪昀

纪昀云:“‘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按:《永乐大典》无‘樂’字,下二句同。”
0328

《老子》23_08_校笺_06_严可均

严可均云:“御注、王弼无三‘樂’字。”水海按:王弼有“樂”字,严氏失校。
0428

《老子》23_08_校笺_07_张煦

张煦云:“文津同王弼,但无‘樂’字。”蒋锡昌云:张嗣成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0328

《老子》23_08_校笺_08_易顺鼎

易顺鼎云:“王冰《四气调神大论篇》注引此并无‘樂’字。”
02413

《老子》23_08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英伦二本无‘樂’字。”
06210

《老子》23_08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作‘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彭、张之象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寇、赵、吴无‘樂’字。”
0426

《老子》23_07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云:“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与失同体,故曰‘同於失’也。”(此注陶鸿庆云:“此当云:‘失,累也。多則累,故曰失也。行累則与失同体,故曰同於失也。’‘累’,...
05315

《老子》23_08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同於德者,道亦德之”,王弼等本后几句衍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楼宇烈云:“王弼注:‘言随(行)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0487

《老子》23_07_校笺_07_唐玄宗

唐玄宗疏云:“失者,谓执滞言教而失道也。夫言教者,道理之筌蹄也,有筌蹄者,乃得鱼兔,今滞守筌蹄,則失鱼兔矣。执滞言教,則失妙理矣。失理則无由得道,是自同於失也。故云‘失者,同於失’...
04612

《老子》23_09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同於□者,道亦失之”,“於”后损掩“失”字;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宋刊河上公本、顾欢本作“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傅奕本作“於失者,失亦得之”。道藏河上公本、...
04712

《老子》23_07_校笺_08_范应元

范应元云:“谓失道者則同於失道之人,故同於道者,有道者亦与之相得。同於德者,有德者亦与之相得。而同於失者,則失道者亦与之相得。此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是知人之言行,当疏通安静,不...
05013

《老子》23_09_校笺_02_薛蕙

薛蕙云:“‘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一‘亦’字下有‘樂’字。”
05114

《老子》23_07_校笺_09_严復

严復云:“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失者同失,皆主客观之以同物相感者。”
0536

《老子》23_09_校笺_03_毕沅

毕沅云:“‘失亦得之’,河上作‘失亦樂失之’,王弼作‘失亦樂得之’。”水海按:道藏河上公本、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失亦樂得之”。毕氏之校疏失也。
0266

《老子》23_07_校笺_10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同,齐也,合也。失谓无道德。言在上有道德之人,則所行莫不合於道德。上无道德之人,則所行者,皆反道败德。上出於道德,人亦以道德归之;上出於不道不德,人亦以不道不德应之。”
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