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3_01_校笺_16_高延第
高延第云:“希,罕也。希言,即贵言之意。谓太上以自然之道化民,不為言语条教,故化成可久。”
《老子》68_02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吴子云:‘凡人论将,常观其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敵。’皆不武不怒之义也。‘不與’,谓不待交兵接刃。”
《老子》32_09_校笺_17_高延第
高延第云:“道在己,天下歸之,猶百川之歸江海。”
《老子》63_02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大小多少同观,故恩怨相等。太上无施報,此言有報者,有道之人,无论有怨无怨,惟以生育覆养為事。自怨者观之,则以為報之以德耳。”
《老子》26_02_校笺_17_高延第
高延第云:“輜重所以卫身,言聖人終日所行,不外治身之事,雖有眩惑耳目之事,不关於内念,谓心不役於万物,超然物表也。后世人主视天下為重,以一身為輕,皆不知身為治本,不治身,則失其本,...
《老子》29_02_校笺_15_高延第
高延第云:“此言有心于治天下,失其自然之道,天下转不可得而治。神器,犹《庄子》所谓大物,不可以私智裁制。”
《老子》08_03_校笺_13_高延第
高延第云:“幾,近也。水柔而处下,又有滋养萬物,受天下之垢,故近於道。惡谓川泽纳污,此皆水之性也。”
《老子》79_01_校笺_06_高延第
高延第云:'人有怨心,从而平之,虽不寻仇构衅,其意终未释也。喻治国者当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其有事然后图之,不足為善矣。'
《老子》39_16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琭琭’,《史记·平原君列传》作‘録録’,《后汉书·冯衍传》作‘碌碌’,注:‘碌碌为人所貴,落落为人所賤。’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为‘琭琭珞珞,体尽于形...
《老子》26_01_校笺_14_高延第
高延第云:“重谓己身,輕谓天下。静谓无為,躁谓有為。身治而后天下治,无為而后能有為。故身為天下事物之本,无為又理烦治剧之主,君即主也。”
《老子》39_15_校笺_10_高延第
高延第云:“‘至譽无譽’,河上本作‘致数車无車’,王弼本、《淮南子·道应训》作‘致數輿无輿’,各为曲说,与本文谊不相附。陆氏《释文》出‘譽’字,注‘毁譽也’,是原本作‘譽’。由‘譽...
《老子》23_07_校笺_10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同,齐也,合也。失谓无道德。言在上有道德之人,則所行莫不合於道德。上无道德之人,則所行者,皆反道败德。上出於道德,人亦以道德归之;上出於不道不德,人亦以不道不德应之。”
《老子》50_05_校笺_08_高延第
高延第云:“‘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動而之死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养生,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
《老子》60_02_校笺_14_高延第
高延第云:“‘莅’,临也。有道之君御天下,上下安于性命之情,不邀福,不稔祸,祈祷事绝,妖祥不兴,故其鬼不神。《庄子》云:‘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又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
《老子》64_11_校笺_11_高延第
高延第云:“事当垂成,人情易放,精力多疲,稍有疏忽,必致危殆,弃其前功。官怠於有成,病加於小愈,祸生於懈惰,比比然也。当加意保持,忽至幾成而敗。《庄子》所谓视其后者而鞭之也。”
《老子》52_04_校笺_10_高延第
高延第云:“‘兑’,口也。口為言所从出,門為人所由行。塞之閉之,不貴多言,不為异行,循其自然,不劳而理,即復守其母之事也。尚口者穷,多為者败,徒长诈伪,无益于事,故不救。”
《老子》31_11_校笺_17_高延第
高延第云:“上將居右,以其专殺。古者遣將,设明衣,凿凶门而出,以示必死,故预以喪禮自處。”
《老子》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
高延第云:“‘揣’,击治也。锤击刀剑,使之锋利,易折缺。”
《老子》04_03_校笺_12_高延第
高延第云:“‘挫其鋭’,谓反于太朴,不为崖异。‘解其紛’,谓清静自处,不与物相撄。‘和其光’,不自表暴,光而不耀也。‘同其塵’,不修身以明污,受天下之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