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

《老子》54_09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05111

《老子》77_03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无‘者’字,下同。景福、敦煌庚、敦煌辛本‘補’均作‘與’。”
03613

《老子》15_04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豫’,《释文》:本或作‘懊’。‘焉’,景福本作‘兮’,景龙碑本、御注本、敦煌丙本无‘焉’字。”
04414

《老子》32_03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梁武、景龙、敦煌三本,并作‘王侯’。”
03111

《老子》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敦煌庚、敦煌壬三本均无‘是以’二字。敦煌壬本‘无執’上有‘聖人’二字。”
0536

《老子》02_04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0507

《老子》23_08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英伦二本无‘樂’字。”
06210

《老子》46_01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糞’,敦煌本作‘’,乃‘糞’之别构。”
04014

《老子》67_03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其細也夫’景龙本无‘也夫’二字,景福本无‘也’字,敦煌壬本无‘夫’字,辛本作‘若笑(唉)救其小’,殆有误字。”
0495

《老子》09_04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三本作‘咎’,乃‘咎’别构。”
0526

《老子》30_01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无‘者’字,‘强’下有‘於’字。敦煌本‘强’作‘彊’,下亦有‘於’字。”
0309

《老子》56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无‘而’字,下五句同。”
03512

《老子》77_05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辛本均无‘以’字,敦煌庚本‘以’作‘而’。”
05313

《老子》15_05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均无‘兮’字。”
0308

《老子》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民’均作‘人’,广明、景福二本‘均’下有‘焉’字。”
03013

《老子》65_08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然後’二字,景龙本、敦煌庚本、敦煌壬本无。‘乃至’下敦煌庚本有‘於’字。”水海按:今河北省易县存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有“然後”二字。朱谦之、高明等人校释景龙碑...
02514

《老子》02_05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无‘焉’字。”
0275

《老子》23_09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英伦无‘樂’字。”
04511

《老子》46_03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於可欲’句。又,‘大’字敦煌本作‘甚’。”
0579

《老子》67_11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本‘且先’二字颠倒。”
0379

《老子》09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作‘功成、名遂、身退’,景福本‘道’下有‘也’字。”
0419

《老子》30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二本均无以上九字(指‘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02712

《老子》5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敦煌均作‘醕醕’。”
0328

《老子》77_06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御注、景福、广明、敦煌庚本‘能’下均有‘以’字。”
0566

《老子》15_06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客’,景龙、英伦、御注诸本均作‘儼若客’。”
04512

《老子》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景福本‘夫’作‘天’,有‘亦’字。”
0497

《老子》66_03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敦煌辛、敦煌壬诸本均有‘聖人’二字。‘上民’,景龙、御注、敦煌庚、敦煌辛诸本‘民’均作‘人’。‘必以’,御注、敦煌辛本均作‘以其’。下同。”
03811

《老子》02_05_校笺_1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05213

《老子》25_03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英伦本有‘而’字。”朱谦之云:“邢玄、庆阳、高翻、赵孟頫各本亦均有‘而’字。”
0418

《老子》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牖’作‘牗’,牖之别体。”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