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8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二本作‘朴’,下同。”
《老子》76_05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作‘故堅强居下’,庚本作‘故强大處下’。”
《老子》46_03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於可欲’句。又,‘大’字敦煌本作‘甚’。”
《老子》32_07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英伦本作‘所以’,景龙、敦煌二本均无此二字。”
《老子》75_0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本、敦煌辛本诸‘民’字均作‘人’。‘饑’诸本均作‘飢’,下同。”
《老子》66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争’下有‘也’字,辛本‘不’作‘无’,壬本作‘非以其不争’。”
《老子》02_06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夫唯弗居’,景龙、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老子》5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敦煌均作‘醕醕’。”
《老子》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淡’作‘惔’,无‘乎其’二字。”
《老子》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亦作‘溪’,景龙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老子》04_01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作‘久’,敦煌本作‘又’,乃‘久’之讹。”
《老子》10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天門’,敦煌丙本作‘天地’;‘圈’下,敦煌丙本作‘而為’,景龙、御注、英伦三本均作‘能為’。”
《老子》43_0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己)本无‘騁’字。”
《老子》04_02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作‘淵似萬物之宗’。”
《老子》03_07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知’,今本作‘智’,《释文》出‘知者’二字,注音‘智’,知王本作‘知’。景龙、御注、敦煌三本亦作‘知’。又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為’下均无‘也’字。”
《老子》77_05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辛本均无‘以’字,敦煌庚本‘以’作‘而’。”
《老子》15_06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客’,景龙、英伦、御注诸本均作‘儼若客’。”
《老子》50_04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動’下有‘皆’字。”
《老子》02_05_校笺_1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老子》20_1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均无‘而’字。”
《老子》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上)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广明本均有‘焉’字;‘國家昏亂有忠臣’句,‘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见。”
《老子》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无‘也’字。”
《老子》03_06_校笺_02_罗振玉
罗振玉云:“‘民’,御注本避讳作‘人’。”
《老子》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景福本‘夫’作‘天’,有‘亦’字。”
《老子》52_08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谓’,今本作‘為’,以全书例之,当作‘謂’。”
《老子》28_11_校笺_11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制’作‘制’。‘無’,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無割’二字,知王本作‘無’,今据改。景龙本、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
《老子》31_03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二本均无‘者’字。”
《老子》80_07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无‘死’字,辛本作‘使民至老’。”
《老子》78_02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
《老子》02_04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