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5_03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英伦本有‘而’字。”朱谦之云:“邢玄、庆阳、高翻、赵孟頫各本亦均有‘而’字。”
《老子》11_03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今本作‘埏’,《释文》出‘挻’字,知王本作‘挻’,今据改。御注本同。景龙碑、敦煌丙本作‘埏’。”
《老子》12_02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乙、敦煌丙、御注诸本均作‘田’。”
《老子》80_01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使有什伯之器’,敦煌辛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人有仟伯人之器’。”水海按:今见敦煌庚本后句作“使有阡陌人之器而不用”。罗失校也。
《老子》51_04_校笺_02_罗振玉
罗振玉云:“‘道之尊,德之貴”,敦煌本作‘道尊,德貴’。”
《老子》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无‘也’字。”
《老子》64_07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層’,敦煌庚本作‘成’,辛本作‘重’,壬本作‘曾’。”
《老子》78_02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
《老子》16_02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英伦诸本‘觀’下均有‘其’字。”
《老子》60_05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敦煌辛本均作‘故得交歸’。”
《老子》30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二本均无以上九字(指‘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老子》18_03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廢’下、‘出’下、‘和’下,广明本均有‘焉’字··”
《老子》66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争’下有‘也’字,辛本‘不’作‘无’,壬本作‘非以其不争’。”
《老子》02_04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老子》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淡’作‘惔’,无‘乎其’二字。”
《老子》76_05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作‘故堅强居下’,庚本作‘故强大處下’。”
《老子》63_04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天下’二字。”
《老子》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不'作'能'。'
《老子》02_06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夫唯弗居’,景龙、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老子》15_05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均无‘兮’字。”
《老子》29_07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或挫’,河上、御注、景福三本作‘載’,景龙、敦煌二本作‘接’。”
《老子》09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作‘功成、名遂、身退’,景福本‘道’下有‘也’字。”
《老子》11_01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乙、敦煌丙本、景龙、广明本均作‘卅’。”
《老子》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之’字。”
《老子》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景福本‘夫’作‘天’,有‘亦’字。”
《老子》67_03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其細也夫’景龙本无‘也夫’二字,景福本无‘也’字,敦煌壬本无‘夫’字,辛本作‘若笑(唉)救其小’,殆有误字。”
《老子》28_02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為天下蹊’,敦煌本无此句。”
《老子》77_05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辛本均无‘以’字,敦煌庚本‘以’作‘而’。”
《老子》28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二本作‘朴’,下同。”
《老子》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二本‘民’均作‘人’,广明、景福二本‘均’下有‘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