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

《老子》32_09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之於’,御注、景福、英伦三本作‘之與’,敦煌、景龙二本均作‘與’。”
05913

《老子》41_14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貸’作‘始’。”
05512

《老子》15_06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客’,景龙、英伦、御注诸本均作‘儼若客’。”
04812

《老子》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亦作‘溪’,景龙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0576

《老子》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牖’作‘牗’,牖之别体。”
0545

《老子》74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是謂’,敦煌庚本作‘謂’,辛本作‘是’。‘代大匠’,御注本无‘大’字,‘匠’作‘匠’,即‘匠’之别构。”
03410

《老子》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不'作'能'。'
05413

《老子》78_03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柔之勝剛',景福本'勝'作'能'。敦煌辛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强'。
02714

《老子》23_09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英伦无‘樂’字。”
04811

《老子》31_08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而美之者’,景龙本作‘若美之’,敦煌本作‘若美必樂之’。‘是樂殺人’,景福本‘人’下有‘也’字。”
03212

《老子》14_09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丙本无‘謂’字。”
03414

《老子》63_04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天下’二字。”
03413

《老子》13_07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丙本均无‘者’字;二‘吾’字景龙及敦煌乙、丙本均作‘我’。”水海按:景龙本“有身”前的“吾”则作“我”。罗失校矣。
04213

《老子》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景福本‘夫’作‘天’,有‘亦’字。”
0547

《老子》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口’作‘言’。”
03512

《老子》11_01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乙、敦煌丙本、景龙、广明本均作‘卅’。”
0518

《老子》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敦煌庚、敦煌壬三本均无‘是以’二字。敦煌壬本‘无執’上有‘聖人’二字。”
0596

《老子》04_01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作‘久’,敦煌本作‘又’,乃‘久’之讹。”
0449

《老子》77_05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辛本均无‘以’字,敦煌庚本‘以’作‘而’。”
05613

《老子》62_08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庚、辛本均作‘求以得’。王本、景福本作‘以求得’,庚本‘得’下有‘之’字。”
0265

《老子》78_02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
03213

《老子》41_04_校笺_02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笑’下有‘之’字。”水海按:敦煌戊本谓“不笑之,不足以為道”。
0439

《老子》02_04_校笺_10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0537

《老子》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淡’作‘惔’,无‘乎其’二字。”
05711

《老子》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上)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广明本均有‘焉’字;‘國家昏亂有忠臣’句,‘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见。”
03411

《老子》11_03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今本作‘埏’,《释文》出‘挻’字,知王本作‘挻’,今据改。御注本同。景龙碑、敦煌丙本作‘埏’。”
0315

《老子》27_01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下并同,广明本同。”
0457

《老子》66_05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聖人’二字。”
04011

《老子》25_03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英伦本有‘而’字。”朱谦之云:“邢玄、庆阳、高翻、赵孟頫各本亦均有‘而’字。”
0488

《老子》20_1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均无‘而’字。”
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