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53_06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厭’,敦煌本作‘饜’。‘財’,敦煌本作‘资’。”
《老子》75_04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為’下更有‘生’字。”
《老子》12_02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景福、敦煌乙、敦煌丙、御注诸本均作‘田’。”
《老子》31_10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二本‘吉’字上有‘故’字。景福本‘尚’作‘上’,下同。‘凶’,敦煌本作‘喪’。”
《老子》64_03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易泮’,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均作‘破’。”
《老子》78_05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云'字。景福本、敦煌庚本作'故聖人言云'。'
《老子》20_1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本、御注本均无‘而’字。”
《老子》34_07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河上、景龙、敦煌、御注、景福、英伦诸本均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老子》41_14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貸’作‘始’。”
《老子》81_02_校笺_02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知’作‘智’。”
《老子》04_02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作‘淵似萬物之宗’。”
《老子》28_11_校笺_11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制’作‘制’。‘無’,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無割’二字,知王本作‘無’,今据改。景龙本、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
《老子》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福本无‘之’字,下同。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於’字,下四句同。又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御注‘眞’作‘貢’。”
《老子》76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御注、敦煌辛本均作‘生之’,敦煌庚本无‘也’字、‘枯’字。”水海按:御注本作“生也”,罗失校。
《老子》13_07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敦煌丙本均无‘者’字;二‘吾’字景龙及敦煌乙、丙本均作‘我’。”水海按:景龙本“有身”前的“吾”则作“我”。罗失校矣。
《老子》31_11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尚右’下,景龙、敦煌二本均有‘是以’二字。”
《老子》64_07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層’,敦煌庚本作‘成’,辛本作‘重’,壬本作‘曾’。”
《老子》01_05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三本均无‘故’字及二‘以’字。”
《老子》24_01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企’,《释文》:河上作‘豉’。按‘豉’殆‘跂’字之讹。御注、广明二本亦作‘跂’。广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校广明本云:“诸本皆无‘喘者不久...
《老子》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本‘口’作‘言’。”
《老子》43_0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己)本无‘騁’字。”
《老子》81_07_校笺_03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无‘之’字。”
《老子》05_01_校笺_06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广明二本作‘’,敦煌本作‘爹’,均‘芻’之别构。”
《老子》29_06_校笺_07_罗振玉
罗振玉云:“‘或强’,敦煌本作‘彊’。”
《老子》54_04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其德乃餘’,景龙、景福二本‘乃’作‘有’,敦煌本‘餘’上有‘有’字。”
《老子》76_05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作‘故堅强居下’,庚本作‘故强大處下’。”
《老子》14_09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丙本无‘謂’字。”
《老子》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
罗振玉云:“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无‘也’字。”
《老子》64_08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敦煌辛本‘千里之行’作‘而百刃之高’。‘始’作‘起’。”
《老子》01_06_校笺_05_罗振玉
罗振玉云:“‘徼’,敦煌本作‘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