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7_述评
本章节《老子》提出了“守道”、去贪欲、贵静等思想,其目的是建立理想的社会。老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修心进“道”,清心寡欲,让人民自生自长、自化自育(但化育不能萌动贪欲),而不妄加干预...
《老子》36_述评
本章节通过对“盈虚消息之自然”相因转化之普遍现象的阐述,表现了老子的自然的辩证法思想。何心山云:“气有歙张,势有强弱,数有兴废,物有与夺,此理之自然,非有欲不欲也。是故以气言,阳极...
《老子》35_述评
本章节通过对有声有味的“乐与饵”和无声无味的“大道”的比较,劝导人君要执守“大道”,以使天下和平康泰。《老子》认为,就体而言,“乐与饵”有声、有味、有形;“道”则无声、无味、无形。...
《老子》34_述评
本章节的主旨是通过阐述“道”的某些特性与功能,从而达到法“道”的目的。《老子》认为,“道”虽然不真切,但它可左可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虽然它成就万物,但它不命万物为己有;就是万物...
《老子》33_述评
这一章节是一组人生格言,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知人需要察辨能力,自知则需内省功夫。察辨仅需智慧,内省则要克己灭私。所以,“自知”比“知人”更难。“胜人...
《老子》32_述评
本章节主旨是论述“道”的体性。老子首先指出“道”恒无名的特性及其“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的功用。《老子》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此处又说“道”是永恒无名的。“道”无名,而万物皆有名;...
《老子》31_述评
本章节言述兵事乃不得已而用之,即“为而不争”,表达了老子反对侵伐战争的思想。老子表现了自己对兵器的厌恶情绪。他认为兵器是不祥之物,兵器与凶杀相连,祸患都是人们借助它来造成的,因此,...
《老子》30_述评
这一章节讲的是用兵之道。俭武戒强则是本章主旨。老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会带来凶灾的。“师之所居,楚棘生之”,战争破坏了农事生产,惨景令人触目惊心。所以老子痛心疾首地呼吁世人:“不以兵强于...
《老子》29_述评
此章节主要宣扬的是无为守中、顺任自然的思想。吕惠卿说:“《老子》言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者,因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故能得天下之心而使之不去,非有以为之也。惟道可以御器。天下之器神器也...
《老子》28_述评
老子在本章节中巧妙地表达了他的进取思想。《庄子·天下篇》引述老聃之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并对此发微说:“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
《老子》27_述评
《老子》本章节讲的是“自然无为”的一些做法。冯达甫曾指出:“因顺自然,则善救人救物,否则虽智大迷,这道理是深远微妙的。故首举因顺自然的显效,次说明圣人常因顺自然,再指出不贵师爱资为...
《老子》26_述评
本章节主旨,是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持重静,戒轻躁,否则就会失国亡身。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趮君;”“轻则失本,趮则失君。”可以说这是修身处世哲学的两条规律。这种处世哲学告诉人们,应...
《老子》25_述评
本章节是老子对“道”本体及运动特性、作用等的集中描述。可以说是老子的“道本体论”的重要章节。 曾经做过史官的老子,有记录和观察天象的实际活动;因此,他对于天道和宇宙方面的思考,必然...
《老子》23_述评
本章节老子首先提出“希言自然”。老子说“希言自然”,并不是说他就不谈“自然”了,下面他谈的“飘风”、“暴雨”、“天地”,就都是“自然”。老子从“飘风”、“暴雨”这些失“常”的自然现...
《老子》22_述评
本章节紧承上章节而来,它们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变化,他认识到:一、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事物常在...
《老子》24_述评
本章节经文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本,皆列为《道经》之第二十四章。帛书甲、乙本此章节排在第二十一章之后,当是第二十二章。照帛书排列,此章后便是“···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
《老子》21_述评
这又是一章道的写状。开头两句概括地阐明了“德”和“道”的关系。老子认为“孔德”的一个法则就是“唯道是从”。“道”是核心,“德”是由“道”决定的;“道”内在于万物,“德”是“道”所显...
《老子》20_述评
绝学“不真”和“不合道”的圣、智、仁、义、巧、利,即可达到“无忧”的境界。这就是章旨。 《老子》曾说:“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以上《道篇》)“不...
《老子》19_述评
本章节内容与上一章节内容相承接。上章批判了病态社会,本章就提出了解决病态社会问题的主张。 承上章“知慧出,安有大伪”,本章主张杜绝抛弃这种诈圣伪智奇巧,指出:“圣”、“智”、“巧”...
《老子》18_述评
这一章节旨在说明“仁义”、“大伪”、“孝慈”、“贞臣”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老子认为,“仁义”、“大伪”、“孝慈”、“贞臣”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至德之世,道德...
《老子》17_述评
此章节说明了君主“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苏辙注《老子》此节文字,很能说明此节主旨:“太上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其次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
《老子》16_述评
此一章节,老子提出了“至虚”、“守静”、“归根”、“复命”、“知常”五个命题。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虚”即“无”,“虚无”是“道”的本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老子贵“虚”,司马...
《老子》15_述评
本章节旨在说明善道者的修养、表现和精神境界。 老子认为,道是深奥玄妙、恍惚不可捉摸的,得道者的精神境界也是深远通达、难以令人记识的。这种人办事冷静谨慎、思虑周全,举止谦恭庄重,生性...
《老子》14_述评
本章节描述了“道”体的特性。 形而上的“道”,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既无形,当然也无声、无迹。因此《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又谓“随而不见其后...
《老子》13_述评
陆希声曾述此章主旨说:“唯能贵用其身为天下,爱用其身为天下者,是贵爱天下,非贵爱其身也。夫如此则得失不在己,忧患不为身,似可以大位寄托之,犹不敢使为之主,而况据而有之哉?此大道之行...
《老子》12_述评
《老子》这一段文字的主旨是反对追求侈欲,主张寡欲宁静,不被物役。吕惠卿说:“腹无知,目有见者也,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明太祖云:“此专戒好贪欲,绝游...
《老子》11_述评
本章说明“有”、“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主旨在于强调“无”的作用,反映了老子崇“无”的思想倾向。有人说本章主旨在于阐发“有”、“无”统一论。答曰:不合老旨也(见前注文)...
《老子》10_述评
本章主题在于说明修身兴国之道,并非有的学者所讲的“进一步发挥老子消极无为的政治观点”。修身兴国是老子人生哲学探讨的重大课题。而其总原则是循乎自然,以保全本性;谦下柔弱,以消除横逆。...
《老子》09_述评
吴澄曾云此章“言不可盈之也”。陈鼓应亦云:“本章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之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
《老子》08_述评
这一章节是通过赞水,来歌颂“上善之人”。“上善之人”的言行德性有类似水的,而水是“几于道”的,故“上善如水”。水德“几于道”,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善利万物”,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