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21_述评
这又是一章道的写状。开头两句概括地阐明了“德”和“道”的关系。老子认为“孔德”的一个法则就是“唯道是从”。“道”是核心,“德”是由“道”决定的;“道”内在于万物,“德”是“道”所显...
《老子》49_述评
这一章讲的是“圣人”如何处世治天下。 “理想的治者,收敛自己的意欲,不以主观来釐定是非好恶的标准,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理想的治者,浑厚真朴,以善心...
《老子》79_述评
这里老子提出'怨',并指出了杜绝产生'怨'的根源等问题。 老子认为'怨'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要自善修德,杜绝'怨'于未生。如果等到'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那定会留下余怨',这当然不是妥...
《老子》32_述评
本章节主旨是论述“道”的体性。老子首先指出“道”恒无名的特性及其“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的功用。《老子》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此处又说“道”是永恒无名的。“道”无名,而万物皆有名;...
《老子》60_述评
这一章节主要也是讲的治政问题。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他说“治大国若亨小鲜”。“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毛传》)老子在这里就是用“煮熟小鱼不能常...
《老子》11_述评
本章说明“有”、“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主旨在于强调“无”的作用,反映了老子崇“无”的思想倾向。有人说本章主旨在于阐发“有”、“无”统一论。答曰:不合老旨也(见前注文)...
《老子》39_述评
本章的主旨是在宣传“以贱为本”的民主思想。严复在评点《老子》时,就曾强调这一点,说“以贱为本,以下为基,民主之说”。 本章开首部分,似乎用意在讲“一”(极近于“道”)的普遍性和重要...
《老子》69_述评
根据全章节内容观之,《老子》此节,的确是言兵之章。 吕惠卿曾注云:“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
《老子》24_述评
本章节经文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本,皆列为《道经》之第二十四章。帛书甲、乙本此章节排在第二十一章之后,当是第二十二章。照帛书排列,此章后便是“···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
《老子》50_述评
此章是讲的“执生”之道。 “出生,入死”都有固有的规律。人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理;而人之死,亦必有其所以死之理。生与死皆自然之理也。但有的人,既生之后,自贵其身,贪厌好得,求益其生...
《老子》01_述评
老子本章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在老子哲学中,“道”是个特定概念,它至少有五种规定性:一、道是太初混沌;二、道是客观实在;三、道是万物之本原;四、道是客观规律;五、道是政治、人生...
《老子》33_述评
这一章节是一组人生格言,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知人需要察辨能力,自知则需内省功夫。察辨仅需智慧,内省则要克己灭私。所以,“自知”比“知人”更难。“胜人...
《老子》61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的中心意思,是宣扬“大者宜为下”的思想。 班固评先秦道家时说:“(道家)合于尧之克攘(让),易之嗛赚,一谦而四益。”(《汉书·艺文志》)老子见于大道“为而不恃,功成...
《老子》12_述评
《老子》这一段文字的主旨是反对追求侈欲,主张寡欲宁静,不被物役。吕惠卿说:“腹无知,目有见者也,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明太祖云:“此专戒好贪欲,绝游...
《老子》41_述评
此章主旨,正如王安石所指出的:“此章言道深微妙,隐奥难见。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上士悟之,特然...
《老子》70_述评
此章节是老子慨叹俗世不知其言道理的苦闷自白。 老子所说“五千之言”,大抵主张无为、不争、虚静、柔和、谦下、慈俭等,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在素常生活中也易实行而能见功效的。然而世人...
《老子》22_述评
本章节紧承上章节而来,它们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变化,他认识到:一、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事物常在...
《老子》51_述评
这一章节集中地讲了“道”生养万物的主旨。 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其过程是:第一阶段,它由宇宙本体“道”转化和生成,即所谓“道生之”。第二阶段,它产生后,德又赋予其本性,维持它的存在及繁...
《老子》02_述评
老子认为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 天下之物,总是一分为二,二又共处于一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对待,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又互相转化。 “天...
《老子》34_述评
本章节的主旨是通过阐述“道”的某些特性与功能,从而达到法“道”的目的。《老子》认为,“道”虽然不真切,但它可左可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虽然它成就万物,但它不命万物为己有;就是万物...
《老子》62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讲的是“道”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原由,即“道”的教化功用。 本章节所说的“道”,指的是清静无为之道。指出无为之道是“万物之注”,是“善人之葆”,是“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13_述评
陆希声曾述此章主旨说:“唯能贵用其身为天下,爱用其身为天下者,是贵爱天下,非贵爱其身也。夫如此则得失不在己,忧患不为身,似可以大位寄托之,犹不敢使为之主,而况据而有之哉?此大道之行...
《老子》40_述评
《老子》这一章讲的是矛盾的双方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问题。 “反也者,道之动也。”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依循着某些规律的,其中,一个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
《老子》71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所讲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与孔子所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文意大体相同。有不同的是,孔子的主张立意在于“是知”而有为,真诚为政;而老子...
《老子》23_述评
本章节老子首先提出“希言自然”。老子说“希言自然”,并不是说他就不谈“自然”了,下面他谈的“飘风”、“暴雨”、“天地”,就都是“自然”。老子从“飘风”、“暴雨”这些失“常”的自然现...
《老子》52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讲的也是有关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曾经在朴素的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道”这一概念。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一种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性实体,又是这一实体运动变化所依据的客观规律。它...
《老子》03_述评
这一章节谈的是“圣人治天下之道”(吴澄注语)。 老子认为,“圣人”要治理天下,就得不重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珍宝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所贪图的事物,使人民不会惑乱。另...
《老子》35_述评
本章节通过对有声有味的“乐与饵”和无声无味的“大道”的比较,劝导人君要执守“大道”,以使天下和平康泰。《老子》认为,就体而言,“乐与饵”有声、有味、有形;“道”则无声、无味、无形。...
《老子》63_述评
这一章节旨在阐发一些辩证法的观点。 《老子》开头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命题。这是从辩证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老子何以主张“无为”的。前面已经说过,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
《老子》14_述评
本章节描述了“道”体的特性。 形而上的“道”,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既无形,当然也无声、无迹。因此《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又谓“随而不见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