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46_述评
这一章节主要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乱的思想。 前四句老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表示他对战乱的深厌痛绝。天下有道,社会安定,“却走马以粪”,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天下无道,兵荒马乱,“戎马生于...
《老子》76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宣传了贵柔戒强的思想。清世祖就指出:“老子之学主于尚柔,故此章以人与草木之生死为喻,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则凡有形者必以坚强而死,...
《老子》29_述评
此章节主要宣扬的是无为守中、顺任自然的思想。吕惠卿说:“《老子》言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者,因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故能得天下之心而使之不去,非有以为之也。惟道可以御器。天下之器神器也...
《老子》57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比较集中地宣扬了“无为”的政治思想。《老子》本章的主旨,被王弼概括为“崇本”。 《老子》“崇”的“本”是指什么呢?就是“无为”、“好静”、“无事”、“欲无欲”,此“四者...
《老子》08_述评
这一章节是通过赞水,来歌颂“上善之人”。“上善之人”的言行德性有类似水的,而水是“几于道”的,故“上善如水”。水德“几于道”,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善利万物”,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
《老子》81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通过“信”与“美”、“知”与“博”、“善”与“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矛盾对立的辩证思想。 “信”与“美”、“知”与“博”、“善”与“多”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真假、善恶、...
《老子》19_述评
本章节内容与上一章节内容相承接。上章批判了病态社会,本章就提出了解决病态社会问题的主张。 承上章“知慧出,安有大伪”,本章主张杜绝抛弃这种诈圣伪智奇巧,指出:“圣”、“智”、“巧”...
《老子》47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谈的是认识事理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的问题。 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太初宇宙之本体,而且它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和总法则。世界上一切具体事物都依循着这个“道”在运动着...
《老子》77_述评
老子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讲“平等”问题。陈柱发微此旨云:“此老子主张一切平等之说也。夫贵者愈贵,则贱者愈贱,富者愈富;富者愈富,则贫者愈贫;而天下之富者,必少于贫者,贵者必少于贱者...
《老子》30_述评
这一章节讲的是用兵之道。俭武戒强则是本章主旨。老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会带来凶灾的。“师之所居,楚棘生之”,战争破坏了农事生产,惨景令人触目惊心。所以老子痛心疾首地呼吁世人:“不以兵强于...
《老子》58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讲了一些辩证法观点。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主要贡献,是他对矛盾统一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和“正言若反”视为《道德经》中对立统一思想的一个“总纲...
《老子》09_述评
吴澄曾云此章“言不可盈之也”。陈鼓应亦云:“本章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之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
《老子》67_述评
这一章节有两个“我”字,其含义是有别的。“天下皆谓我大”之“我”,乃谓“道”也;“我恒有三宝”之“我”,这是指包括老子在内的得“道”的圣人。全章节讲的就是“道”的原则在政治、伦理、...
《老子》20_述评
绝学“不真”和“不合道”的圣、智、仁、义、巧、利,即可达到“无忧”的境界。这就是章旨。 《老子》曾说:“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以上《道篇》)“不...
《老子》48_述评
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本章讲的中心议题就是“无为”。 老子谈这个问题,是先从“为学”和“闻道”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识方法谈起的。“为学者”所探求的“学”,是“政教礼乐之...
《老子》78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以水之道为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最后,又概括出了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正言若反'。 老子以水为喻,说明柔克刚之理,是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春秋晚期,老子亲身...
《老子》31_述评
本章节言述兵事乃不得已而用之,即“为而不争”,表达了老子反对侵伐战争的思想。老子表现了自己对兵器的厌恶情绪。他认为兵器是不祥之物,兵器与凶杀相连,祸患都是人们借助它来造成的,因此,...
《老子》59_述评
老子在这一章节提出了“治人”、“事天”应该施用“啬”这一方法策略,就是说治国养生,要重视爱惜精神欲望。朱熹就指出:老子之学,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魏源则指出:“老子之书,上之可...
《老子》10_述评
本章主题在于说明修身兴国之道,并非有的学者所讲的“进一步发挥老子消极无为的政治观点”。修身兴国是老子人生哲学探讨的重大课题。而其总原则是循乎自然,以保全本性;谦下柔弱,以消除横逆。...
《老子》38_述评
《老子》本章的主旨是:崇尚道、德,反对礼、智。吴澄曾谓“贵德而不尚礼”、“体道而不用智”为此章主题。 《老子》本章,“道”是自然无为的道。老子认为,凡是符合“无为”的行为,就符合了...
《老子》68_述评
此一章节主要是通过言兵之事,来说明“不争之德”。 所言兵事,即为三条:一曰“善为士者不武”,二曰“善战者不怒”,三曰“善胜敌者弗与”。从战略思想上来说,老子的主张与孙武的主张相类似...
《老子》21_述评
这又是一章道的写状。开头两句概括地阐明了“德”和“道”的关系。老子认为“孔德”的一个法则就是“唯道是从”。“道”是核心,“德”是由“道”决定的;“道”内在于万物,“德”是“道”所显...
《老子》49_述评
这一章讲的是“圣人”如何处世治天下。 “理想的治者,收敛自己的意欲,不以主观来釐定是非好恶的标准,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理想的治者,浑厚真朴,以善心...
《老子》79_述评
这里老子提出'怨',并指出了杜绝产生'怨'的根源等问题。 老子认为'怨'是一种产生社会祸乱的因素,要自善修德,杜绝'怨'于未生。如果等到'大怨发生而再希图和解,那定会留下余怨',这当然不是妥...
《老子》32_述评
本章节主旨是论述“道”的体性。老子首先指出“道”恒无名的特性及其“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的功用。《老子》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此处又说“道”是永恒无名的。“道”无名,而万物皆有名;...
《老子》60_述评
这一章节主要也是讲的治政问题。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他说“治大国若亨小鲜”。“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毛传》)老子在这里就是用“煮熟小鱼不能常...
《老子》11_述评
本章说明“有”、“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主旨在于强调“无”的作用,反映了老子崇“无”的思想倾向。有人说本章主旨在于阐发“有”、“无”统一论。答曰:不合老旨也(见前注文)...
《老子》39_述评
本章的主旨是在宣传“以贱为本”的民主思想。严复在评点《老子》时,就曾强调这一点,说“以贱为本,以下为基,民主之说”。 本章开首部分,似乎用意在讲“一”(极近于“道”)的普遍性和重要...
《老子》69_述评
根据全章节内容观之,《老子》此节,的确是言兵之章。 吕惠卿曾注云:“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
《老子》24_述评
本章节经文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本,皆列为《道经》之第二十四章。帛书甲、乙本此章节排在第二十一章之后,当是第二十二章。照帛书排列,此章后便是“···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