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39_10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景、遂、敦三本‘侯王’与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本‘貴高’,敦本无‘高’字,然下文‘貴高’并称,有‘高’字是。”(水海按:遂州碑本,“侯王”作“王侯”,武内义雄失校矣...
《老子》41_07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谷’作‘俗’。”按:敦煌乙本、遂州碑本全句作“上德若俗”。
《老子》50_10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措’作‘錯’,《释文》本同。”按:《释文》云:“‘錯’,七路反。”
《老子》52_04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勤’作‘懃’。”按:罗卷本作“勤”。
《老子》52_08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襲常’。”
《老子》53_04_校笺_0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蕪’作‘苗’。”
《老子》53_06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資貨’,与《韩非子·喻老》合。”
《老子》55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作‘攫鳥猛狩不搏’,遂州本同敦本,唯‘狩’字作‘獸’。”
《老子》55_08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益生曰祥’之‘祥’字,罗振玉所藏敦煌本作‘詳’,按‘祥’为‘牂’之假借,与‘壯’同义,与下‘物壯則老’之‘壯’字相应。”
《老子》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遂三本作‘忿’,盖‘紛’为‘忿’之借字。”
《老子》57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政’。”
《老子》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其然’作‘天下之然’。”
《老子》5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醇醇’作‘蠢蠢’。”
《老子》59_01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嗇’作‘式’。‘式’为‘嗇’之借字。”
《老子》62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遂三本作‘所不保’,‘不’字恐衍。”
《老子》62_05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拱璧’,敦本作‘供之璧’,‘之’字恐衍。又,‘駟馬’作‘四馬’。”
《老子》63_04_校笺_0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細’作‘小’。”
《老子》63_05_校笺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无此二句。”水海按:敦煌庚本,敦煌壬本有此二句,敦煌辛本无此二句。
《老子》64_03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脆’作‘毳’。”
《老子》65_01_校笺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愚’作‘娱’。”
《老子》65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智多’作‘智故’。”水海按: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所据龙兴观本作“知故”,与武内义雄所见不同。
《老子》81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老子》67_13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以陳則政’。”水海按:譣今存遂州碑本作“以陳則止”,武内义雄則失之也。
《老子》6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景三本,句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水海按:诸王本皆无“古之”二字,明和刻《老子王注》,冠以《考异》云:“古本作‘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此盖指傅奕古本...
《老子》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景三本‘與’作‘争’。按:此‘争’字與下‘不争之德’相对,作‘争’是也。”
《老子》69_06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加’作‘若’,又一本作‘争’。遂本‘加’、‘若’二字两存,又敦、遂二本作‘哀者勝’。”
《老子》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民不畏死’,敦、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福本无。‘惧之’句末敦一本有‘哉’字,诸本无。”
《老子》74_03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吾得執而殺之’,敦本‘得執而’作‘誠得而’,遂本作‘試得而’,景(龙)本作‘執得而’。”
《老子》76_02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生之柔毳’,景(福)本同敦本,但‘毳’作‘脆’。”
《老子》76_音韵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兵强則灭,木强則折’,《列子·黄帝篇》引老聃语。《老子》第七十六章,亦载此语,文不同。滅、折韵。”水海按:《老子》经文不作“兵强則灭,木强則折”,故不存在“滅、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