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老子》63_05_校笺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无此二句。”水海按:敦煌庚本,敦煌壬本有此二句,敦煌辛本无此二句。
《老子》20_16_校笺_10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天文钞河上本作‘兮’,广明幢作‘剽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按:‘漂’、‘剽’为‘漂’之或体,而‘漂’、‘飂’音相近。”
《老子》22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景、遂二本‘直’作‘正’,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合。”水海按:武进庄氏校本《淮南子·道应训》引作“曲則全,枉則正”。
《老子》13_02_校笺_09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旧钞河上本作‘何謂寵辱?’诸王弼本作‘何謂寵辱若驚?’”
《老子》63_04_校笺_0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細’作‘小’。”
《老子》36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按天文钞河上公本及景龙碑作‘翕’,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翕’,《韩非子·喻老》引亦同。似王、河两本均作‘翕’,后人改王本为‘偏’或‘歙’,而改河上公本为‘噏’。”
《老子》81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老子》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其然’作‘天下之然’。”
《老子》20_17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二本‘以’作‘已’。”
《老子》15_12_校笺_09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遂三本,并无‘孰能’二字。”
《老子》57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政’。”
《老子》55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作‘攫鳥猛狩不搏’,遂州本同敦本,唯‘狩’字作‘獸’。”
《老子》15_07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釋’作‘汋’。”
《老子》16_11_校笺_0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公乃生’诸王本‘生’作‘王’,今据敦煌无注本及道藏次解本改正。”
《老子》59_01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嗇’作‘式’。‘式’为‘嗇’之借字。”
《老子》41_07_校笺_03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谷’作‘俗’。”按:敦煌乙本、遂州碑本全句作“上德若俗”。
《老子》20_10_校笺_14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王本‘儽儽兮’,旧钞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龙碑作‘乘乘兮’。按:儽、儡声相同。据《说文》‘儽儽,垂貌’;与‘乘乘’音义不近。疑‘乘乘’是‘垂垂’之讹。果然,则河上本作‘...
《老子》65_01_校笺_02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愚’作‘娱’。”
《老子》62_05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拱璧’,敦本作‘供之璧’,‘之’字恐衍。又,‘駟馬’作‘四馬’。”
《老子》67_13_校笺_07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作‘以陳則政’。”水海按:譣今存遂州碑本作“以陳則止”,武内义雄則失之也。
《老子》64_03_校笺_08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遂二本‘脆’作‘毳’。”
《老子》04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水海按:罗振玉云“敦煌本作‘湛似常存’”,是知武内义雄所说“敦本”指法京藏敦煌残卷,即武内敦甲本。
《老子》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云:“敦、景、遂三本作‘忿’,盖‘紛’为‘忿’之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