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笺

《老子》71_02_校笺_05_奚侗

奚侗云:“‘尚’,上也。知之而不自以为知,是谓上德之人;若不知而自以为知,则有道者之所病也。河上、王弼本均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文谊不显,兹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改。”水...
04212

《老子》26_01_校笺_15_钱钟书

钱钟书云:“‘重為輕根,静為躁君’;注:‘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為輕根,静必為躁君也。’按《周易·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
04212

《老子》45_01_校笺_08_高明

高明云:“《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凡事成‘大’者其义相反,这是老子以无为观察事物的辩证逻辑。此言‘大成若缺’与‘大盈若盅’,‘成’与‘缺’意义...
0429

《老子》57_05_校笺_08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应元、张之象、二赵、吴、臧疏‘多’上有‘民’字,是。易州、磻溪、彭、寇、白上有‘人’字···‘昏’,宋河上、馆本、臧疏、赵写、集唐及《治要》引作‘昏’。按:‘滋’当为...
04214

《老子》16_12_校笺_06_王弼

王弼注云:“无所不周普,则乃至於同乎天也。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
04212

《老子》17_04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安”作“案”;帛书乙本同此。今从乙本。道藏河上公本首句“信”作“有”,“足”后有“焉”,无“安”字,“不信”后有“焉”字,謂“有不足焉,有不信焉”。敦煌唐写本S四...
0425

《老子》23_08_校笺_10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作‘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彭、张之象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寇、赵、吴无‘樂’字。”
0426

《老子》74_02_校笺_09_高明

高明云:“王本‘若使民常畏死’,世传本多与之同,而遂州本作‘若使人常不畏死’,敦煌辛本作‘若使常不畏死’。同一经文,一作‘常畏死’,一作‘常不畏死’,如此抵牾,其中必有一误。蒋锡昌...
04211

《老子》39_07_校笺_03_蒋锡昌

蒋锡昌云:“刘说是。《庄子·列御寇》:‘先生既来,曾不發药乎?’《释文》:‘發,司马本作廢’;《列子·黄帝篇》引作‘廢’。又《缮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御览·逸民部》引作‘廢’...
04211

《老子》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

宋常星云:“善人者,备兹五善之人也。”
04214

《老子》34_04_校笺_03_焦竑

焦竑云:“‘可名於小’,一作‘可名為小’,一作‘可名於小矣’。可名於小尔,言不可名小。既云可左可右,所以非小。非小,所以成其大。”
0427

《老子》21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两句,帛书甲本、乙本皆同。今从帛书甲、乙本。景龙本“德”作“得”,谓“孔得之容,唯道是從”。李约本、明太祖本、《永乐大典》本“是”作“之”,谓“孔德之容,唯道之從”。其他诸本皆同...
04211

《老子》69_04_校笺_03_彭耜

彭耜云:“‘仍无敵’,陆、王弼‘仍’作‘扔’,音仍。”
04211

《老子》43_05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希”,《尔雅·释诂》“罕也”。《论语·公冶长》“怨是用希”,皇侃义疏云:“希,少也。”《集韵·微韵》云:“希,寡也。”后来写作“稀”。李善注《文选·曹植》“朱华未希”谓:...
0429

《老子》32_05_校笺_17_吴澄

吴澄云:“道之功普遍於天下,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雖无人使今之,而自能均及於萬物。萬物生畜,於此道之中,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而萬物咸賓焉。”
04210

《老子》57_02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前句“奇”,帛书甲、乙本皆假借为“畸”,《甲、乙本释文》皆校改为“奇”,今从《甲、乙本释文》本;后句,甲、乙本皆同。御注本“奇”作“其”,谓“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严遵...
0427

《老子》15_03_校笺_09_奚侗

奚侗云:“‘容’借作‘颂’,谓颂仪也。”
04215

《老子》64_03_校笺_09_马叙伦

马叙伦云:“范‘脆’作‘脃’,卷子成疏作‘脆’。彭、赵写‘判’作‘泮’。”
04215

《老子》67_1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以陳’,陳,直忍反。”
0429

《老子》38_03_校笺_10_高明

高明云:“众所周知,《老子》主张‘无為’,尤以‘虚者之无為’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上德’。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韩非子·解老》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他说:‘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谓其...
0429

《老子》78_01_校笺_12_蒋锡昌

蒋锡昌云:'按:四十三章强本成疏云:'故下文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系引此文,可知成同景龙碑本。'
0425

《老子》28_02_校笺_04_罗振玉

罗振玉云:“‘為天下蹊’,敦煌本无此句。”
0429

《老子》28_08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貣(tè)”,為“忒”的假借(上古二字皆為透母职部,為同音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貣,假借為忒。”《管子·正篇》:“如四时之不貣,如星辰之不变。”《史...
0429

《老子》35_06_校笺_04_奚侗

奚侗云:“‘足’,当依河上公注训‘得’。《礼记·礼器》:‘百官皆足;’郑注亦训‘足’为‘得’。···下‘用之不足既’之‘足’,各本作‘可’,与上二句不一律,盖浅人不知‘足’可训‘得...
0428

《老子》18_02_校笺_08_洪颐煊

洪颐煊云:“‘智惠出,有大僞’。按:‘惠’当作‘慧’。《释文》本作‘知慧’,《说文》:‘惠,仁也,从心从重;’‘慧,儇也,从心彗声;’‘惠’、‘慧’不同。《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
0428

《老子》68_02_校笺_09_高延第

高延第云:“吴子云:‘凡人论将,常观其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敵。’皆不武不怒之义也。‘不與’,谓不待交兵接刃。”
04215

《老子》71_03_校笺_10_朱谦之

朱谦之云:“遂州本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二句,同此石(景龙碑)。今按:《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论语》‘尧舜其犹病诸’,孔注:‘犹难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04215

《老子》78_08_校笺_04_吴澄

吴澄云:''正言若反',旧本以此为上章末句。今按:上章'聖人云'四句作结,语意已完,不应又缀一句于末,他章并无此格。'绝学无忧'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為一章之纲,下乃详言之,此...
04212

《老子》01_05_校笺_08_章太炎

章太炎云:“妙有二谊,一为美,《广雅》:‘妙,好也;’一为散,训散者,字本作‘寥’,《说文》:‘寥,细文也。’···然凡‘杪’、‘秒’、‘眇’、‘篎’诸字,皆有小谊;故汉世多言微眇...
04112

《老子》45_03_校笺_02_陆德明

陆德明云:“‘屈’,丘物反,伪也。”
0415